名物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古老又专门的学术话题。
名物词即记录名物的语词,它是汉语史词汇学的基本研究课题之一。名物词研究是古代汉语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探讨名实关系。
名实关系即名称与它所指称的对象(实物)的关系问题,这是古今中外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西方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如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或主张按本质定名,或主张按法则定名。我国也起源很早,早在春秋时期,儒家代表孔子就提出正名的主张,从语言学角度看,他的正名涉及到名称的确定性问题,同时他还教导弟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名物十分重视。
古代学者对名物的重视、将名物词单作为独立课题进行研究,加速了名物学的产生。名物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可以追溯到汉代的训诂学,(《尔雅》19篇中大半篇幅都涉及名物训诂,《释名》27篇中超过90%的内容训释名物),下经过明代的名义学,再发展为清代考证的名物学。然而,一两千年过去,名物训诂一直没有脱离义理、考据、辞章的研究思路圈子,直到王国维的二重证据研究方法的提出,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材料”,即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结合起来论证研究,在方法论的层面上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而当代,名物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仅知网数据初步统计,建国以来出版相关书籍1826部,发表期刊论文2373篇,学位论文872篇,会议论文112篇,报纸文章229篇。
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进一步精细化,国人逐渐开启了结合科技、文化、认知等诸多领域对名物的研究,新的视角被不断打开,新的方法理论被大量运用,力图最接近真相地揭露名实之间的奥秘,以及隐藏其下的深层密码。名物研究彻底打破了传统训诂的局限,名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接近博物,正如华夫于《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中所言:“(名物),当指与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相关联的万物。[ 华夫.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济南出版社1997:1.]”成果大量涌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