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戏曲艺术   浏览次数:32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 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用于少儿大提琴教学的实践研究初探关键词:巴哈、大提琴、少儿、教学、研究摘要:本文结合少儿学习大提琴

 

             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用于少儿大提琴教学的实践研究初探

关键词:巴哈、大提琴、 少儿、教学、研究

摘  要:本文结合少儿学习大提琴的规律及巴哈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特点,论述了巴哈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在少儿学琴中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程度少儿学习大提琴选择组曲中适宜少儿的舞曲进行教学,恰当的教育和引导,对少儿学琴者早一天认识和理解巴哈,不断培养音乐兴趣,沉淀音乐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巴哈是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教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大提琴文献中最为宝贵的精髓,被誉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无伴奏大提琴不朽之作”,其对学习大提琴者和演奏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但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这部无伴奏组曲看作是专业学习或成人演奏的音乐,用于少儿大提琴学习和教学的情况却不是很多,对其用于少儿大提琴教学的研究基本是空白。如何充分认识巴哈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在少儿大提琴的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在少儿大提琴教学实践中结合少儿学琴特点和规律科学的用好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通过长期的教学又怎样使少儿学琴者在认识和理解巴哈音乐的同时又不断的培养音乐兴趣和沉淀音乐感觉,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

《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巴哈1720年后创作后直到19世纪才真正被大提琴家所接受。二十世纪初又被杰出的音乐大师、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致力推崇并第一次把六首组曲完整录制成唱片。当代人对巴哈的认识也是从卡萨尔斯开始的。卡萨尔斯说:“当他第一次在德国演奏这些组曲时,纯粹主义者说这不是巴哈,可是有些人则说这是真正的发现。”当时巴哈的大提琴组曲被当做练习曲来拉的,没有任何真正的音乐含义。是卡萨尔斯把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推向了音乐舞台,也使我们从此了解巴哈这部不朽的大提琴作品。

我们通过对不同大师(像卡萨尔斯、罗斯特洛波维奇、什塔卡尔和马友友等)在不同时期对这部作品的演奏,也有着不同的变化和理解,正如卡萨尔斯所说的:“演奏巴哈的作品没有绝对一成不变的规则……”。对演奏家是这样,对少儿、学生、成人同样也是这样。巴哈的音乐是人类最自然、朴实的音乐。这部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分为六首组曲。每首组曲都是以结构完整的音乐作品以及完善的理论依据结合不同舞曲进行演绎,在每首组曲前都赋有前奏曲,前奏曲决定着整个作品的性质,而每一首舞曲都以独特的方式反映前奏曲的气氛。每首组曲分别由前奏曲和五首舞曲组成:前奏曲(序奏)、阿列曼德舞曲、库朗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小步舞曲(任意选用舞曲)、吉格舞曲。每一个组曲中的几个乐章都是以这种16和17世纪的舞曲形式组成的(除了前奏曲以外),这些舞曲各自都拥有独特的节奏感。比如,典型的萨拉班德舞曲是高雅的三拍子舞曲,重音落在第二拍上。   人们把这些作品说成是舞曲乐章,只是用了舞曲做标题(前奏曲除外)。有些乐章比较像舞曲,有些就不像,但这绝不是舞蹈音乐。每一首舞曲都保留着它的基本节奏特征,也拥有不同的速度。因此,演奏者要在组曲中寻找多样化的速度对比。这正是演奏多乐章作品时非常有用的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从整个作品的角度来思考每一个乐章的地位,每个乐章都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否则,音乐演奏将是很乏味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也是从序曲开始的。

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少儿学琴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对少儿学习巴哈的这部音乐作品,首先是对巴哈音乐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随着年龄和时间的增长,他们又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在少儿学琴过程中,通过基本的技能学习后,就可以学习和接触巴哈的这部作品。至少应该接触性的了解一些。少儿学琴如果从六岁开始(当然也有四五岁),如果能够掌握基本的换把就应当开始学习巴哈组曲,像铃木大提琴教材中也引入了巴哈的一些舞曲。像第一组曲的小步舞曲、库朗特舞曲和萨拉班德舞曲,除此之外,还引用了巴哈第一、二、三小步舞曲和其他体裁形式作品。这些作品生动、活泼,音乐语言亲切。少儿也相对比较容易理解。

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一直被认为是大提琴的“圣经”,它有一定的结构性和哲理性,长期以来把它视做少儿学习的禁区。少儿演奏能否达到这个境界,这也是一些教师的顾虑所在。因为少儿学习乐器就带有一定的模仿性,学习不同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也是一样,他们的感知阶段有很强一部分来自外部世界,对音乐的记忆和理解也是如此。比如,让少儿在听完所要学习的音乐比自己独立认谱后来作出的反映前者普遍要快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熟悉的东西(听到过的音乐)演奏起来就相对容易些。这种情况在少儿时期反应显得格外明显。然而,少儿对音乐的认识也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和年龄的增长渐进性提高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把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去,让少儿早一天了解和认识巴哈,让他们从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的舞曲来认识巴哈音乐的真谛,让孩子在学琴中逐步的培养音乐兴趣,沉淀音乐气质。##end##

在少儿学琴的教学与实践中通过努力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在教学中怎样去看待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教、去引导。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两个问题:一就是不要让孩子把巴哈当成练习曲去看待,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乐曲;二就是告诉他们乐曲是由两部分组成(这是最简单的结构)。因为每首舞曲都有相似的结构,这样便于少儿记忆。另外,最主要的是巴哈的音乐表达了人类最直接最朴实的情感,巴哈在他的组曲中传达的就是这些基本的情感。教师可多采用示范性教学或通过音响资料来进行讲解,不要求快,可逐段逐句的进行学习。演奏它们要求的不只是轻微的探讨,还需要真情的投入,用心灵去感悟和歌唱。这是我们在教学和演奏时必须解决的最大课题。我们知道我门的演绎可能并不完美,但我们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中用心去感受它,慢慢地去接受并喜爱它,对音色的要求可结合色彩去感受巴哈。如这六个组曲的声调色彩:G大调是明亮的色彩,d 小调是悲伤而强烈的,C大调是灿烂的,降E大调是庄严、带着不透明浓度的,c 小调是一种暗而强烈的颜色,D大调是辉煌的调性,如一束阳光般眩目耀眼。这些交互作用贯穿全套组曲发展的方式,给了我们对这音乐学习时的独特洞察力。

另外这些组曲还提供了很强的技术挑战,尤其是原来为五弦大提琴而作的第六组曲。有人或许会称第一组曲是青春的,它的长度最短,而且是大调,其后每一组曲在结构的复杂程度上是递增的,连前奏曲也不例外。但在少儿教学中主要采用前面三首组曲,随着基本功技术的的不断加强再学习后面的三首组曲。

巴哈组曲的乐句在演奏中是很重要的,如同人天生而单纯的呼吸的结构,乐句产生出的能量(吸气)直到它企及某一点时而开始放松(呼气)———一种产生与消退的过程。巴哈概念中的美丽与辉煌就在于实际上这些前奏曲都不利用旋律的这个事实,在那里只有组织、结构与韵律,形式与色彩的鲜明。巴哈不需要旋律,他的作品是以美的概念写成的:干净的组织与音调的色彩。

当然人们可以无休止地去分析巴哈的音乐,你可以分析每个音符、每个乐句、和弦、旋律与对位法——所有音乐提供出的、还有存在于真实声音中的事物。无论如何,我们只是希望专注于一些小细节,藉此解释巴哈理念的深度,同时指出这些音乐浑然天成的单纯。对少儿在学琴过程中要求做到这些好像显得困难了些,但是在音色的要求上要尽可能的让他们做出有不同的音色对比,这样才能使孩子在练习中感受到音乐的对比与变化。使之增强少儿的音乐记忆能力。在必要时介绍些风格内容在里面,如调性的重音、音色的对比等。使少儿在早期的学习中慢慢的积累并掌握。像巴哈第一组曲的前奏曲(序曲)开始句前面开始的一些小节中十六分音符前面两拍就和后两拍形成力度上的对比,这样通过对比少儿在演奏中就会发现力度上和音色上的对变化,这种变化就是音乐本身的对比和内心情绪的对比与表现。当然,类似的对比后面都有很多。在巴哈的这部作品中,一般是没有力度符号的,但这决不是我们演奏就没有力度变化。恰恰相反,力度的变化相当的丰富。这主要取决于段落的变化和乐句的处理。演奏者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现出他们的变化。总之,力度对比的变化是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中不同的舞曲都要采用示范性的演示,稍稍夸张点的力度表现。再结合对每首组曲结构、音色对比和调性对比进行提示性的讲解。                                 

                         三

另外,我们现在使用的乐器与巴罗克时期乐器完全不同。选择演奏巴哈音乐的大提琴家和教师都要面临许多其他问题。我们学习者更应该从早做起。从少儿学琴就应开始着手。就像录音中的演奏千差万别,似乎没有“正确的”答案,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多学习优秀版本。从中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感受。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断学习的内容。

                        

假如一个演奏家选择用所谓"真实的"方式来演奏。那有可能会使某些演奏者恼怒,因为相比之下他们的演奏不够"真实"。假如选择用"浪漫主义的"方式来演奏同样也会激怒某些学者,被他们认为是没有表现力的演奏者。其实,无论选择什么方式,对表演者和学习者来说都是正当的。既然演奏家们都在为巴哈的所谓真实性进行探讨改革,那我们对少儿学琴还有什么保留呢。非要等到有了固定的标准后或等他们长大成人再来进行施教不可。对于少儿学琴来说选择那种方式演奏似乎在于老师的观念和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少儿的天生模仿性都普遍较强,对于这一点不妨结合一些大师的音像来给少儿做些“示范”。就是将来如果他们当中有真正成为音乐家的也会随着对音乐新的认识和学习来表达自己对巴哈的理解。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把巴哈大提琴组曲对少儿进行封闭和禁锢。如果少儿学习乐器后将来不再从事这个专业的化,那就意味着他们有可能没有机会学习和了解巴哈(大提琴组曲)。这对学琴者来说是多么遗憾和不公平。虽然不同时期的演奏家对巴哈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但人们的审美观也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发展和变化的。一切事物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所以,在少儿学习巴哈大提琴组曲方面我们也可以从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上解脱出来,再在认识上、理念上来充实、完善教学中新观念。让更多的少儿学琴者了解巴哈、认识巴哈,充分发挥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少儿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一篇: 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下一篇: 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