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举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四十年的人民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结果,为我国从教育弱国向着教育大国和教育强国的方向不断向前推进。人民教育的成就表现在国家各层次各领域,包括教育数量、人才质量、人力资源、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师资、教育机构软硬件配套措施等多方面。本文主要从受教育规模、师资力量、学校数量三个视角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
1.受教育规模趋向合理
一个国家受教育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各层次教育的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否合理。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现代化,一方面重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坚实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基础和人民教育两者相互推动下,我国的教育规模呈现出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向。从表一看,1978年初中生在校生4995.17万人和2008年的5584.97万人,这三十年期间数据基本维持了一个稳定的基数,特别是在国家实行“扫盲”和普及初中义务教育以来,人数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17年的4442.06万比起2008年减少了1000多万数据来看,这是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相应年龄阶段读初中的人数下降有关,在初中招生人数的来看,总体人数和在校生基本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值。高中在校生在1978年特殊的恢复教育阶段,受教育人数显得特别明显,到2017年为止,高中在校生和高中招生人数与1978年的数据相比增长了2倍多,并且与同时段的初中受教育人数相比,总体数量在上升,同时段的招生人数差距不断缩小,这说明初中教育普及了,高中受教育的人数逐渐提高。随着初等、中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顺势发展,呈现扩张发展的趋势。从数据来看,从1978年到2017年每一个阶段的大学在校生和大学招生人数都是迅速发展的趋向,1998年到2008年这个区间,高等教育扩张性的速度非常明显,总体人数激增非常大,2017年在校大学生3779万和大学招生人数842.10万与1978年85.63万和40.15万的人数相比,分别增长了近44倍和21倍,基本上我国高等教育从少数人享受教育到大学大众化的发展阶段,这个变化不仅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客观实际,而且符合现代文明发展的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