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认同,而大学文明的核心源自于对高校所传播的大学精神的价值认同。在以“流量为王”的大众传播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坠入以IP大咖、爆款网红及“10万+”为主导的价值观陷阱。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在这一洪流中,经受着来自网络舆论场的纷繁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的考验。大学校园文明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遵循,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者的重大使命。如何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校园文明精神与大众传播的发展规律有效结合起来,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坚定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责任感使命感的重要保证。
2.1大学生主体生态日益呈现复杂化
查尔斯·斯特林在《媒介即生活》中说:“大众传媒最重要的影响源于它们如何影响我们最基本的知觉和思想过程。”[1]如今,大众传播媒介可以轻松突破校园围墙的限制,随时随地到达任何学生身边。大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成为了信息的传递者与发布者。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10-19岁的网民占19.6%。[2]可见,大学生群体正成长为中国网民结构的中坚力量。
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接触和社会经验,大众传播的信息内容往往成为他们了解和熟知社会最便捷的土壤。由于现代传播手段的多样化,特别是网络媒体、自媒体、移动短视频等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时代的“把关人”结构正发生着变化。以“市场为导向,流量为目的”的传播理念正在不断发酵蔓延,这也让许多做法不同、观点相左的思想彼此碰撞,甚至发生着尖锐的冲突。特别是一些新媒体媒介奉行的流量之上的成功学定论,正在不断消解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正确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