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探幽寻觅——《戏曲鉴赏》课程走进电子科技大学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上海戏剧   浏览次数:125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探幽寻觅《戏曲鉴赏》课程走进电子科技大学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生戏曲鉴赏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一步

 

探 幽 寻 觅

——《戏曲鉴赏》课程走进电子科技大学

关键词:艺术教育 大学生 戏曲 鉴赏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推进学校艺术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艺术素养和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6年,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指导方案》。规定普通高校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合唱艺术》等。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高校,在2007年必须开足、开齐上述课程。这是我国政府下发的第一个为普通高校艺术课程的开设课程而明确规定的规范性文件,表示了党和政府对于艺术普及教育的重视。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开拓思想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人格修养和综合素质,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21世纪,社会需要的是融专业知识与创造能力于一体、集科学精神与人文气质于一身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成功,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渗透作用,它将架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桥梁,对社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教育部2006年关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这一系列政策举措无不表明,政府部门的眼光已经从专业教育的领域跳出来,更多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非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规范化,即是将普通人的艺术教育培养工作列为了重要的成材培养工作。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end##

在政策的引领下,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指导方案》,电子科技大学于2006年秋季在学校开设了《影视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舞蹈鉴赏》、《交响音乐赏析》、《合唱艺术》等艺术类限选性和公选性的课程,并率先将此教学指导方案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通过一门艺术类限选性和公选性的课程的学习,同时取得2个学分,学生修完规定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方可毕业。

《戏曲鉴赏》课程的教学目的

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戏曲用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艺术手段,共同表现戏曲的主题思想和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由于戏曲这种民俗艺术同传统文化保持着血脉联系,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提高,电影、电视、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娱乐文化方式变的丰富多彩,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受到极大的冲击,作为本体意义上的传统戏曲在众多人们,特别是一般年轻人中逐渐失落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传统戏曲的部分元素开始丧失它艺术生命的体征,当代的大学生更是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的学生甚至把“戏曲”这个词当成了遥远的回忆或陌生的话题。《戏曲鉴赏》课程走进大学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土壤,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最为持久和关键的因素。文化艺术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作为一名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理应自觉地以人类一切优秀的艺术成果对学生的人生及与积极的影响,以利于逐步培养青年学生坚定的人文精神,进而构建起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end##

《戏曲鉴赏》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戏曲鉴赏是一种情感与思维融合成的精神活动,所要摄取的也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在过去的一些课程教学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过分偏重于知识的传播与灌输,笔者认为,在非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注重艺术审美和艺术体验教育,侧重鉴赏和感悟,以适应文化多元化的学生艺术教育。笔者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戏曲鉴赏》课程中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教学中特别值得把握的三个方面是:1.社会属性 2 艺术特征 3.文化价值。

一 社会属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社会生活形象化反映意识形态的特殊艺术形式,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深受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传统的文化背景下,戏曲主要是通过舞台表演“以歌舞演故事”,戏曲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伦理、心理、哲学、宗教以及自然等诸多领域,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大投影。通过对人生百态大千世界的写意,形象生动地表现社会生活,反映出的社会生活现象,从而产生社会影响。由于受时代、地域、气候、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每个地方的戏曲,必然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是娱乐也更是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感受和对精神创造的一种信息传递。是集民间艺术、风土人情以及审美习惯为一体的中国小百科全书。著名戏剧家夏衍指出“戏剧是人生的缩影,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正应该是压缩了的精炼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担任某个角色,应当具有角色意识和品格,有一句戏曲界的行话“学戏先学做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正所谓:舞台小社会,天地大舞台。

二 艺术特征 中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凝聚并承袭着我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一种集文学、音乐、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共同表现戏曲的主题思想和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它是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示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从审美意识的角度说,戏曲标志着一种审美视域和审美趣昧的转换,从高雅的、精神性的艺术追求转向世俗的、生活化的审美偏爱。在戏曲的发展构成上,它还是民间歌舞、滑稽戏、说唱艺术等多种不同的表演艺术不断交融的结果。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如昆曲的典雅精致、京剧的雍容华美、梆子戏的高亢激越、越剧的轻柔委婉,可谓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有无限大的场面、无限广的空间、无限长的时段、无限隐秘的内心世界。无论是四大家中张庚的“剧诗说”、阿甲的“程式说”、黄佐临的“写意说”、沈达人的“意想说”,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戏曲带有本质性的艺术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

三 文化价值 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综合体现,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是集各民族音乐、文化为一体,经无数思想家和艺术家概括凝练、创新积累的艺术瑰宝。中国戏曲通过以开放、综合、和谐、理念等鲜明的表现方式,展示它除具备有高度娱乐功能之外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像元杂剧关汉卿的《望江亭》、《救风尘》、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都体现出以“仁”为核心的传统民族美德;王实莆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方成培的《雷峰塔》则闪烁着反封建传统的民主主义光芒;《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等歌颂民族英雄的剧目又体现了热爱国家、忠于民族的情操与气节;在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后世戏曲中的《嫦娥奔月》中,则是直接或婉转、明确或曲折地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传统思想;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人民大众创造的精神文明,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壮大,有着极为推动的作用。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它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和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规范,如:用歌舞演故事的情节框架;表演中的唱念做打及其程式化、虚拟性;舞台的以写意性为主的布景;音乐设置以民族乐器和地方曲目相结合;舞台演出给予观众以“间离”和“入情”的观赏效果。戏曲的这些艺术形式和审美规范,既形成了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又构成了戏曲独特的艺术语汇。而大家要懂得欣赏戏曲、乐于欣赏戏曲,还必须了解、认识戏曲的艺术语汇,这样才能进入戏曲所构筑的审美世界,体验戏曲所蕴涵的审美韵味,享受戏曲所带来的审美乐趣。《戏曲鉴赏》课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认识,而且能促进学生对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地方文化、家乡民俗的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有助于学生多方位多侧面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的进程与时代的发展,戏曲文化作为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振奋大学生 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戏曲鉴赏》课程的教学方案

鉴赏戏曲是一种激发情感的艺术,因为鉴赏的过程就是本身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戏曲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剧中人物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为此,我把《戏曲鉴赏》课程可分为了解和赏析两个阶段。在教学中将由戏曲脸谱作导入,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出发,以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视听作用,结合PPT和丰富的影像资料,以不同行当的表演唱、念、作、打作惯穿,展示多种风格的唱腔,诠释戏曲艺术的魅力;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通过了解戏曲的地域特征、表演形式、唱腔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培养大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一、因材施教 扬长辟短 作为普通高校限定性公选课程的教师既是被动的而又是主动的,被动的原因之一:大学里的公选课程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趣爱好、以及必修课程学分的需要来选择任何一门公选课程的,所以学生对戏曲的学习目的是不太统一的;其二:因为是学生选择的教师,所以在每一个班里,教师都将面临全校从大一到大四理、工、管、文的学生,因而学生对中国戏曲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与编导者,需要明确在非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的《戏曲鉴赏》的教育的宗旨,合理地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规划,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了解学生、信任学生,因材施教,扬长辟短。就戏曲艺术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特征与大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使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学习和了解戏曲文化的内在含义,使戏曲的教化作用通俗化、大众化、时代化,从而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戏曲鉴赏为媒体,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充分利用学生的学科优势,把文科生的爱说、爱唱与理科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的个性特征有机地相结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搜集和查阅相关戏曲知识,把戏曲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利用多媒体教案,形象、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过程。

兼容并蓄 融合渗透  立足本专业本学科,探讨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前景,在鉴赏与实践中提高艺术品位,是戏曲鉴赏课程培养学生鉴赏才能的重要途径。把教学过程的每一次课程都设计成一台戏曲的“综艺节目”,要求学生具有理解地参与学习,以民族信心与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在品戏、听戏、评戏的鉴赏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中华戏曲艺术的情感;让他们自己在好奇中,不由自主地萌发出对中华戏曲发展前景的深入思考和大胆探索,提出有关戏曲发展和戏曲传承的大胆设想。有教育家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公选课里,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勇于实践、乐于探究的品质,引导他们对戏曲文化进行大胆的探究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通过《戏曲鉴赏》这一教学媒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是本课程的一大特征,大力提倡学生对戏曲的综合性与广泛性的了解,诸如戏曲的渊源、发展历史、唱腔特点、代表曲目,反映的地理、人文特点等,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全方位地获取资料和信息。在积累中国戏曲方面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热爱。

大胆实践 勇于创新  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结合电子科大同学们自学能力强、独立思考能力强、勇于探索等特点,把课堂的外延作无限的延伸。构建以课堂为中心,向课外活动、图书馆、网络、人文讲坛和学生社团活动全面辐射的教学环境。大学生们都非常勤于自我学习,乐于自主获得知识的场所,并把它看成是课堂教学的拓展。组织同学们到剧场观赏,让学生亲身感受剧场的效应,因为戏曲是一种剧场艺术,在这种剧场中亲历欣赏,能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在验证他们的鉴赏水平的同时,使鉴赏的教学过程得到完整而充分的体验。启发学生对艺术形态与民族情感的积极体验,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特见解,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考试制度上是重发现轻灌输,即通过学习让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展示,勇敢实践,大胆创新。在课程结业时对考试进行了教学改革,可供同学们选择的考试方法有:1、“演唱一段家乡的戏曲”、2、“表演一段家乡的戏曲”、3、宣讲戏曲艺术的个性和魅力“介绍我的家乡戏”、4、论文(题目自拟)“介绍我家乡的戏曲”等方式参加考试,增加了同学们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作为科学的传播者和文化的守护者,在教学中要加强并优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把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象征性符号加以传承。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教育意识,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并融合和渗透到高校教学活动中。怎样开启传统文化的宝库,是一个值得我们用毕生去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两学期《戏曲鉴赏》课程的教学实践,再一次让我体味了教学相长的过程,从一开始忐忑不安地上课到现在得心应手的电子教案与声情并茂讲解,都是我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我深信,传统民族文化的基因其实早已深埋在每个莘莘学子的心中,32学时的《戏曲鉴赏》课程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过程,公选课虽然暂告段落,但同学们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对民族精神的紧密追寻,会有一个新的里程。

参考:《中国戏曲学概论》     朱文相   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构件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开创学校艺术教育新局面》  万丽君 

《大学美育》           仇春霖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戏曲文化》   周育德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上一篇: 探幽寻觅——《戏曲鉴赏》课程走进电子科技大学

下一篇: 探幽寻觅——《戏曲鉴赏》课程走进电子科技大学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