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晚清时期粤讴的起源及发展
 
更新日期:2019-05-20   来源:人民文学   浏览次数:19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粤讴这种曲艺形式源远流长,作为南粤一种艺术形态,其形成及稳定虽然晚至清代才出现,但作为说唱文学的分支,它表现出很多传统口头曲艺、地域影响所有

 
粤讴这种曲艺形式源远流长,作为南粤一种艺术形态,其形成及稳定虽然晚至清代才出现,但作为说唱文学的分支,它表现出很多传统口头曲艺、地域影响所有的特点,或许有更早的渊源。明欧大任《百越先贤志》卷一“张买”条有关西汉时期南海人张买“鼓櫂能为越讴”的记载[ (明)欧大任撰;刘汉东校注:《百越先贤志校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页19。],是“越讴”(即粤讴)最早的起源。但真正令粤讴流传,大概还是清代岭南文人招子庸。
道光八年(1828),招子庸编著的《粤讴》出版,这是有关民间粤讴作品结集出版的最早记载。该集搜集了粤讴作品121首,当中大部分为招子庸自己的作品,也有部分为他人散佚的作品。粤讴作为文学形态被创立,不是一蹴而就的,粤调形式多样化,除了粤讴,尚有南音、木鱼歌、龙舟歌等,粤讴与各类曲艺形态交流融合,那是可以想见的。陈锦鸿在其〈粤剧‧粤曲‧粤讴‧木鱼书考〉一文提出粤讴是招子庸在古代越人歌、疍民的咸水歌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看法。然而,即使有渊源关系,也不易梳理清楚,可肯定的是,南音、木鱼等说唱曲艺在粤讴之前已经成形,招子庸在其他粤调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创造了粤讴,是很有可能的。《粤讴》不仅在粤港社会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被介绍到欧美等地,成为晚清广东说唱文学的代表。由于招子庸的《粤讴》曲集第一首作品《解心事》,后人也有把粤讴称为“解心”或“解心腔”的。清金武祥的《粟香随笔》有对招子庸《粤讴》的描述:
招铭山孝廉子庸制粤讴百余阕,俗名解心,多以粤中方言串入。此书初 岀,纸贵一时,或谓其无语不香,有愁必媚,至今歌楼灯舫犹盛传之。[ (清)金武详:《粟香随笔》“粟香二笔卷六”,清光绪刻本。]
及后粤剧音乐的发展吸收了粤讴元素,“解心腔”更是以常用的曲牌名出现。民间创作的粤讴作品很多,然编辑成集并出版的不多见。《粤讴》曲集问世后,不少文人学子受到招子庸的影响,撰写粤讴,如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署名香迷子(生平不详)编撰的《再粤讴》,民国十二年(1923)由署名珠海梦余生(廖凤舒)编撰的《新粤讴解心》及后人为黄鲁逸著的《鲁逸遗著》等。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晚清时期粤讴的起源及发展

下一篇: 晚清时期粤讴的起源及发展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