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伴随着高中生活的深入,我们对生产生活认识逐步加深,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产难题的道德责任感就会悄悄扎根于心。因此,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必须让数学学习回归实践,实现学习生活化。
1.走进生活,还原世界本原。数学学习不是单一追求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而要把“为什么学习数学”放在首要位置,进而掌握利用数学还原事物本原的技能技巧。“变化”是世界唯一不变的永恒主题,认识事物不仅在于看到今天的样子和设想的明天,更为重要的是要知道事物的“昨天”。追根求源是成就人性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根据个人对社会发展需求的认识,结合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基本模型,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庖丁解牛”,还原世界本原、发现事物原本面貌。只有这样的数学学习,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思考,扩大数学运用领域研究积极性,养成追求“本原”的品性。这对于推动伦理道德的成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用。
2.融入实践,解决现实问题。数学与现实生活环境是紧密联系的。脱离现实生活情景的数学教学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在数学学习中,必须把数学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工具来对待,积极改善学习条件和资源,巧妙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尽可能去实践操作、试验体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实践化,可以激发我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尝试学以致用,放大数学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增强为人类生活生产服务的学习激情。
3.走向未来,激发创新自觉。创新是人类进步发展的灵魂。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创新,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撑。唯有贴近生活、贴近实践、贴近求知需求的数学学习,才能激发创新热情,培育创新潜力。在高中阶段,我们动手动脑能力普遍增强,具有较强的小组合作能力,各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证明了我们的创新程度。我们一定要借助归纳、演绎、推理、论证等科学方法,有意识去辩论、争论、谈论数学现象和数学解题,养成自发创新的习惯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