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绿色的爱之歌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的创作特色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戏曲艺术   浏览次数:36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绿色的爱之歌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的创作特色摘要:舒伯特创作的《美丽的磨坊女》是声乐套曲的典范,它犹如一部独特的

 

                     绿色的爱之歌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的创作特色

     

                 

摘要:   舒伯特创作的《美丽的磨坊女》是声乐套曲的典范,它犹如一部独特的音乐小说,具有浪漫主义诗情画意的特点和清新纯朴的魅力。舒伯特在声乐套曲里实现了大规模的叙事,并对这一体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创作角度分析了这部套曲的艺术特征和思想内涵,探讨了作者的创作理念。

关键词: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创作特色

舒伯特创作的《美丽的磨坊女》是声乐套曲的典范,犹如一部独特的自传式音乐小说。作曲家以朴实、抒情、细腻、敏锐的音乐语言讲述了一个青年磨工的爱情故事。在春天大自然怀抱里所发生的悲剧事件,为套曲奠定了诗情画意和由乐观逐渐走向哀伤的悲剧性浪漫基调。舒伯特通过声乐套曲这一形式完美地实现了大规模的叙事,并对这一体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浪漫主义的诗歌是舒伯特创作素材的源泉,他借用诗的意境来激发创作灵感,并把浪漫主义诗文的形式和风格引用到音乐语言里面来。《美丽的磨坊女》的诗词作者缪勒为舒伯特提供了他想要的一切:故事紧凑,富有人性,人物心理刻画细腻,而且背景翔实,语言朴实、自然并富有韵律。磨工的经历不仅与舒伯特失意的爱情经历产生共鸣,而且故事的主人公也仿佛是舒伯特的化身。舒伯特在生活中无法摆脱的爱的困境、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以及对男性自信的缺乏,这些几乎都构成了作曲家与套曲中男主人公心灵相通的因素。舒伯特音乐中磨工的形象比缪勒原诗中的精练、丰满。原诗有25首,舒伯特删除了其中充满揶揄语气的开场白和结束语,以及另外三首较长且内容重复的诗,其余20首诗则被完整地采纳。“舒伯特细腻的心灵,对诗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善于捕捉诗人的思想,他常常力图悟透文字背后的含义,深入到诗词的思想境界、内在情感和整体气氛中去”。(1) 舒伯特将诗与音乐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加以融合,给诗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它更多的内涵和哲理性,从而升华了主题。##end##

作曲家创作的着力点在于按照情节的发展进行叙述,使主人公的性格、情绪、形象在音乐上形成对比。故事随着磨工的每一首日记式的诉说而展开,在音乐内在的动力和故事紧凑的进展、人物情绪的每一个变化中,一步一步推向高潮,走向结束。在套曲的整体布局上,舒伯特有着他精心的安排。每一首歌既有它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同时又是整体中必须的一部分。

套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11首)是磨工充满希望和幻想走进生活,来到磨坊并爱上磨坊女,感受到爱情愉快的时期,情绪较明朗,充满青春浪漫色彩。调性上基本都为大调(只有第5首《憩息》为a小调)。第1—4首歌设定了这样一个场景:磨工、小溪、磨坊和姑娘。因为音乐和心理的相连,这四首歌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像民歌般质朴的旋律以及跳动的节奏使一个淳朴、天真、快乐的磨工扑面而来。第6首《疑问》以情窦初开时的疑惑和忧郁与周围明朗的情绪形成一种对比。套曲的高潮在第11首《属于我》,是磨工自认为得到姑娘的爱情而满心欢喜的表现,第一部分由这段快乐情感的高潮来结束。第二阶段(12—20首)是磨工对爱的困惑、悲伤和绝望的时期。《猎人》(No.14)的出现使故事出现了转折,青年磨工由于难以自制的妒忌和悲痛,他的心灵悲剧逐渐成熟,“心情循序渐进的变化,构成了一条内在的发展线索,它的发展是从快乐到悲伤,从透明的、明朗的色彩到逐渐变浓、变暗来决定的”。(2)这部分里舒伯特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绿色,如《绿丝带》(No.13)、《可爱的颜色》(No.16)、《可恨的颜色》(No.17),象征着青春和生命的绿色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和浓厚的悲剧色彩。作为第二部分支柱的三首歌曲《嫉妒与矜持》(No.15)、《可爱的颜色》、《磨工与小溪》(No.19),概括了主人公在精神危机时的心理变化。具有虚张勇气的《可恨的颜色》给故事在结束之前提供了一种变化的心情和对比的观点。如果没有它,最后五首歌曲将是同样的消极、悲伤的情绪。紧接着的《凋零的花》(No.18)为整个作品提出具有哲学意义的观点:爱需要怎样的理解和回报?舒伯特没有渲染磨工的死,他有意地削减了故事的悲剧性结局,最后挽歌似的《磨工与小溪》和《小溪的摇篮曲》不但使整个套曲保持在一个抒情而有诗意的范围内,而且还增添了寓言故事的意味。

在这幕只有磨工一人的独角戏里,体现了自我表白的浪漫主义特征。舒伯特对人物心理的二元性和矛盾性进行了探索,在爱与忧、苦与乐的描述中,把多种情绪掺杂在一首作品里。这不仅是典型的舒伯特音乐风格,也是舒伯特双重性格在音乐上的反映。 正如舒伯特自己所言:“每当我想歌唱爱,它却变成了痛。而当我想歌唱悲伤,它却变成了爱。” (3) 套曲里,对磨工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理描写是与栩栩如生的春景融为一体的。诗里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意境里,整个大自然被诗意化、人格化(如小溪),而人却被自然化了。对情与景的描绘在人声与钢琴伴奏中得到细腻、形象、生动的表现。磨工内心的矛盾痛苦和逐渐复杂的情感都被舒伯特化解在精致、含蓄、细微的对比和抒情性的音乐中。舒伯特为了更好地塑造这个人物形象,常常将抒情性、戏剧性、叙事性、描绘性以及与民间音乐结合起来。

例如,怎样在艺术歌曲抒情的范围内给宣叙调带来戏剧性力量?这个问题在《疑问》里被成功地解决。《疑问》以音乐语言的更细致和形式的更复杂而突出。在这首歌里,舒伯特放弃了套曲中大多数歌曲所惯用的分节歌形式,而遵循诗的原文的发展,自由地展开音乐材料。这是一个复二部曲式的歌曲。第一部分是一个开放性乐段,为第二部分做准备,起着引子的作用。这首歌沉思似的、动人的抒情性,首先是由于它的旋律充满柔和的尾音和半音的音调,短短的乐句时时被休止符切断,表现了主人公心旌摇曳,为不可捉摸的爱情感到苦闷的心理。第二部分为单三部曲式,描写主人公向小溪询问“她是否爱我”。在 “你或者对我说‘是’,或者对我说‘否’”的疑问中,歌曲的旋律灵活而自然地变为戏剧性较强的宣叙调,唱出了关于磨工生与死的问题。这段钢琴以稠密的和弦支持歌声,并和它同度齐响,强调了这里的戏剧性意义。这首歌里宣叙调朗诵性的特点,在舒伯特后期的艺术歌曲里被巧妙地提炼成了一种简约的风格。

舒伯特与德奥民间音乐有着天然的、极密切的联系。在这部套曲里,舒伯特的旋律融合了民歌的纯朴自然和高度的艺术性,并与钢琴伴奏结为一体,达到美学上的和谐、均衡。许多歌曲中他直接采用德国民歌特有的旋律进行方式,即在自然音体系里,旋律常做分解和弦式的进行(不仅是旋律,钢琴伴奏中也常常这样),同时民歌中常用的二度、三度、四度音程,以及分解的三和弦产生的增四度或减五度在歌曲中也常见。此外,舒伯特在歌曲的形式上也多采用了类似民谣体的分节歌。舒伯特艺术性地运用了这些民歌因素,使整部套曲保持了清新纯朴的田园风格和短小紧凑的结构布局。

舒伯特常常根据歌词内容和情绪要求来设定歌曲的曲式。《美丽的磨坊女》则集中清楚地显示了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多种创作形式,其中分节歌是这部套曲曲式的基础。舒伯特在这简单的形式中,充分地展示了他的创作天才。他不仅避免了单调的危险,还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体裁(如变化分节歌),在有限的空间里注入同样宽广而有深度的音乐,并使整个套曲获得形式上的统一。

《可爱的颜色》(No.16)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绿颜色的意义被精心设计在这首歌里,它用了素有“黑色调性”之称的b小调,与歌曲的题目形成一种鲜明而深沉的矛盾(紧接的《可恨的颜色》用了它的同名大调—B大调,调性的对比加强了戏剧性效果和故事的紧张度)。但是这首最意味深长的歌曲从外表上看却非常质朴。它具有简单的分节形式,每乐段只有17小节(不含前奏和尾奏),三段歌词都用同样的音乐材料。然而,舒伯特在普通的形式里却蕴涵着深刻的音乐和表现力。歌曲中明显地露出了哀歌般的悲伤情绪,初现的死的念头贯穿在后面所有的歌曲里。悲伤笼罩着失意的爱,谁都看得出女孩偏爱绿色的原因(猎人是用绿色来装扮的),那就是为什么钢琴伴奏里反复的#F音渗透着猎人的号角的回响,不断的敲打像葬礼的进行,贯穿在恋人的怨诉中。这种表现心理的持续音的处理方法,强调了抑郁的感情表现。同时这种具有独立性的伴奏与忧伤抒情的旋律相对立,牵制着流动的曲调,产生好像把激情束缚住的感觉。舒伯特通过这种简练的手法,形象而又鲜明地表现了磨工爱痛交织的矛盾心理的二元性。

另外,套曲中的通谱歌已经不限于两个音乐形象的并置与对比,而更多地表现歌曲结构内部诸因素戏剧性的冲突发展(如《嫉妒与矜持》、《可恨的颜色》、《磨工与小溪》)。

钢琴伴奏作为共同塑造音乐艺术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部套曲中显得尤其重要。舒伯特不仅展示了钢琴伴奏与人声的关系,同时也展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钢琴不仅衬托着歌声、渲染气氛或烘托场景,使主人公情感、心理上的变化,歌词不能表达的意境都寓于伴奏之中,并且还成功地塑造了套曲里的一个重要角色——被拟人化的小溪。小溪是磨工亲密的伙伴、忠实的朋友,作为连贯套曲的一个重要线索,特有的小溪的音型始终出现在音乐里。对小溪的刻画,就像舒伯特作品里常有的那样,表现外表的手法是从属于主要形象的心理描写。例如舒伯特在《纺车旁的格丽卿》里第一次找到的无穷动式的伴奏,在套曲里得到了多样的表现:如《向何方》中柔和、流水般的伴奏音型贯穿全曲,不仅描绘出小溪平静流淌的形象,而且起到统筹全曲的作用;《嫉妒与矜持》里表现溪水急速奔腾的伴奏衬托出磨工激动混乱的心情;有时伴奏变成飞转的磨轮或猎人豪迈的号角声和急促马蹄声;有时又像六弦琴单调随意的拨弄;有时用复调的手法,使伴奏与磨工的歌声形成二重唱。舒伯特为套曲中每首歌都配以形象、生动的伴奏,在简练而又多样化的伴奏织体中,钢琴与旋律、歌词、和声融为一体,传递着诗歌的思想情感与意境,形成舒伯特特有的伴奏风格。

舒伯特的和声语言给以艺术歌曲最为丰富的表现力,无论在转调、变和弦的应用、和声色彩对比、半音化的处理等方面都有大胆的创新。在这部套曲中,为了达到各种效果的鲜明性,他更多地运用了简洁朴素的和弦的自然音阶进行,也用增六和弦、那波里和弦及三度关系上的突然转调和同名大小调的转调等色彩性的调性对比来加强音乐的表现力和诗意的刻画,从而获得动人的效果。(4)        

例如《泪雨》这首6∕8拍的变化分节歌融合了叙述故事情节、表达激动心情和对景色的描写。最后一段的叙述舒伯特用大、小调的交替和突然转向远关系调(a—C—d—A—a)的手法来丰富和声,表现了扑朔迷离的爱情和磨工复杂的心情,此处是套曲中最奇特的转调之一,它获得了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效果:声音艺术与画面直接的视觉感受、自发的情感和沉思的结合。在这里,舒伯特的音乐已经超出了缪勒的诗歌所能达到的意境,这也是舒伯特艺术歌曲魅力之所在。

舒伯特是涉及《美丽的磨坊女》最伟大的作曲家,但在众多对缪勒这部诗集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中,他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的一个。缪勒的诗像一块磁铁吸引了整个十九世纪250个作曲家,从钢琴家L.贝尔格(1818年出版了他创作的歌曲《美丽的磨坊女》)到勃拉姆斯等,总共创作出500多部的作品,都是短小的套曲或单个的歌曲。其中有的歌也有动人的感染力,但大多数都已经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中消失了,(5)流传下来的惟有舒伯特的《美丽的磨坊女》。    

当今研究《美丽的磨坊女》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舒伯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艺术上的享受,从那充满诗意和深情的歌声中,从舒伯特所带给我们的哲理性的思考中,我们听到了自己,并且洞悉了普遍的人性。《美丽的磨坊女》不仅展示了舒伯特的创作天才,也展示了他的艺术成就:他不但提高了艺术歌曲的艺术品位和层次,并在声乐套曲这一形式里构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抒情与叙事空间,以诗词高度融合的音乐语言,对人类情感进行了深刻而细腻的刻画,使声乐套曲成为一种能够深刻表达浪漫主义精神的音乐体裁,从而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进了德奥艺术歌曲的繁荣和发展。

注释:

⑴  引自:《从<纺车旁的格丽卿>看舒柏特的艺术歌曲》 黄英 《音乐探索》2003年4期   第56页。

⑵  引自:《西欧音乐名著》加拉茨卡娃著 王汶译,中央音乐学院编印室编印,音乐出版社,1956年

第138页。

⑶  引自:《舒柏特传》 (英)克里斯托弗‧H‧吉布斯著  秦立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第107页。

⑷  参考《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五)   桑桐   载《音乐艺术》1997年1期

⑸  参考Schubert,Müller,and Die Schöne Müllerin  Susan Youens 第101-102页

参考书目:

⑴ 《德国民歌的音调》  (德) 梅耶尔   载《音乐译文》1958年5期

⑵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美]保罗‧亨利‧朗著  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丁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⑶  The Schubert Song Companion ,Manchester   John Reed  1985.

⑷  Schubert a Biographical Study of his Songs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Kenneths Whitton , Cassell, 1976.

 

上一篇: 绿色的爱之歌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的创作特色

下一篇: 绿色的爱之歌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的创作特色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