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老人农业的基本内涵和功能分类
 
更新日期:2019-05-23   来源:农业经济   浏览次数:19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老人农业的基本内涵老人农业,顾名思义是以老年人作为经营主体的农业[13],即以农村老年人从事农业生产、参与农业经营为主的活动。本文以农村空心化

 
1. 老人农业的基本内涵
老人农业,顾名思义是以老年人作为经营主体的农业[13],即以农村老年人从事农业生产、参与农业经营为主的活动。本文以农村空心化为研究背景,以5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老人农业的基本内涵,即老人农业是指超过50岁的老年农户,为满足基本生计、帮衬子女生活、实现自我价值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活动,具有合理性、长期性和过渡性的特征,其实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家庭代际分工的必然结果。
(1)老人农业的特征:①合理性。老年农户与土地结合实现了自养,可减少家庭现金开支,减轻子女经济负担[14],有利于提高家庭经济水平。而且,老人农业是家庭就业决策的结果,为农户家庭提供了保障。此外,老人农业可增加粮食产量,减少耕地抛荒、弃耕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农业衰落的局面。因此,在当前和未来数年内老人农业的存在具有合理性。②长期性。我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发展进程,即有能力进城生活的农民在城镇安家、没有能力进城的农民往返于城乡之间的过程[15],由此带来的农村空心化和农业老龄化问题将长期存在。因此,老人农业会我国存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并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稳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③过渡性。老人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过渡阶段,并将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逐渐消失。它对减缓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急剧衰落、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成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正确看待老人农业的过渡性,促进老人农业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衔接。
(2)老人农业的实质:老人农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家庭代际分工的必然结果。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尤其是大量青壮年、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业老龄化趋势[16],使老人农业在乡村生活中数见不鲜。而且,“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模式为老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子代与父代的共同努力既能实现就业、又能增加收入,成为家庭收益的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老人农业的基本内涵和功能分类

下一篇: 老人农业的基本内涵和功能分类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