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艺术的毁坏与完成
 
更新日期:2019-05-23   来源:长江文艺评论   浏览次数:21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对于毁坏的历史追溯人们很快从震惊中恢复,继续用金钱衡量这幅被毁坏的画作,这看上去比画作自毁本身更荒诞。但这种毁坏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十九世纪

 
对于毁坏的历史追溯
人们很快从震惊中恢复,继续用金钱衡量这幅被毁坏的画作,这看上去比画作自毁本身更荒诞。但这种毁坏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这种毁坏就如同一种强繁殖力的生物一样扩散,逐步构建出自身的脉络。
现代艺术不可挽回地打散一切规则:埃及和亚述浮雕的精美细腻,古希腊艺术典丽端庄的宗旨,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积累起来的对于色彩和细节的把握、对于透视和解剖的钻研。二十世纪之后,艺术不再被看作一面镜子,或者一块透明的窗玻璃,透过它可以看世界的艺术家们开始探索这块玻璃本身的质地[1]。弗兰茨·马尔克的《林中小鹿》就是对这个说法最好的证明,整幅画就好像是打碎了的彩色窗玻璃。印象派消解了画幅的完整性,模糊了原本清晰的视野,塞尚把这种实验活动推得更远,把物件简化为其潜在的几何形状,立体主义分割出令人费解的怪异结构,意识流小说破坏正常合理的文本逻辑,先锋派电影更多地着重于表现杂乱无章的物体,而不是表现人物。各种匪夷所思的材料、形式都加入了艺术的大家庭,看起来传统艺术被毁坏得形神俱散。
毕加索说“毁灭的冲动也是一种创作的冲动”。班克西引用毕加索的话解释自己的行为,恰恰说明了他对这种毁坏的传统的接续。班克西引起新一轮轰动,仅仅是因为在绘画领域,毁坏从来都是在二维纸面上发生的,而他将其提升到了三维空间,从而使得这种毁坏的愿望表达得更明显,更具有反叛力量。
二、毁坏的反面:趋于完成的艺术
当我们定义“毁坏”的时候,它和“完成”只是作为一组相对的形容表象的概念,如果颠覆来看,将毁坏看作趋于完成,将完满看作残缺,会产生怎样的结果?画作被毁坏后,并没有丧失成为艺术品的资格,反而被增加了成为艺术品的理由。
(一)形式适合于内容
从形式主义的角度出发,真正的艺术诉诸像格式塔心理学的那些图形的想象力,促使看画人填补艺术品,以此我们把艺术理解为由线条、颜色、形象、体积、矢量和空间(二维空间、三维空间及其相互作用)等构成的有组织的构形。被切碎的布条是这幅艺术作品的形式的最后一环,是我们注目的理由,并且预示着被“击中”的时刻就要到来,一种审美情感即将升腾。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艺术的毁坏与完成

下一篇: 艺术的毁坏与完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