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概念隐喻理论
 
更新日期:2019-05-27   来源:语言科学   浏览次数:50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最初源自Lakoff与Johnson(1980)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之后在Lakoff(1993)的论文《当代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最初源自Lakoff与Johnson(1980)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之后在Lakoff(1993)的论文《当代隐喻理论》中得以系统阐述。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层面的问题,不是语言表达层面的问题。因此,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这些革命性的提法促进了认知语义学对概念结构的研究,从而促进了认知语言学的整体发展(李福印2008)。
1.1 概念隐喻的定义
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从Richards(1936)的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开始,隐喻被认为是思想之间的交流(intercourse),语言中的隐喻被认为是派生的(derivative);到了Lakoff和Johnson(1980)的Metaphors We Live By ,隐喻更是明确地被认为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隐喻建立在表达方式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之间的“相似”(similarity)或“对比”(comparison)概念基础上,被认为是一个三项模型,包括“本体”、“喻体”、“背景”这三个成分(Leech1969:148),或者“被解释成分”,“解释成分”和“对比的基础”,”本体“又被看成是目标概念(target concept),”喻体“又被看成是源概念(sourse concept)。因此,隐喻涉及两个概念领域的映射,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是差异之上的相似(弗里德里希等2006:128)。
1.2概念隐喻的特征
根据Lakoff(1980) 对概念隐喻的阐述,概念隐喻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转自朴金哲2013):
(1)隐喻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在那个语言中,口语还是书面语,诗歌还是散文中,概念隐喻
都随处可见。
(2)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段,而是认知方式:过去对隐喻的研究认为隐喻只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或是一种修辞手段。绘画,音乐,建筑等都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在这些产物中,任何简单到复杂的设计都表达着某种想法和观点,而这些想法和观点的表达方式是通过隐喻手段传达的。认知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是人认识世界和感受世界的方式。
(3)隐喻具有系统性:隐喻的映射不是单一的,毫无规律的,而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系统地有条件地映射。
(4)隐喻由一个相对具体的概念域和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域构成,两个概念域之间映射是隐喻意义产生的条件。
(5)隐喻映射具有身体体验性:隐喻的映射是建立在身体体验基础的。所以说隐喻的映射不是随机,毫无规律可言的。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概念隐喻理论

下一篇: 概念隐喻理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