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哲学 » 正文
从 “声韵相挟而变”看黄季刚古本音考求方法
 
更新日期:2019-05-28   来源:语言研究   浏览次数:18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黄侃论学杂著音略》:古声既变为今声,则古韵不得不变为今韵,以此二物相挟而变。故自来谈字母者,以不通古韵之故,往往不悟发声之由来;谈古韵者,

 
《黄侃论学杂著·音略》:“古声既变为今声,则古韵不得不变为今韵,以此二物相挟而变。故自来谈字母者,以不通古韵之故,往往不悟发声之由来;谈古韵者,以不憭古声之故,其分合又无的证。”[ 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62页。]这里“此二物”指声与韵,“不得不”表明相挟而变的特点。声韵相配合,相支撑,通韵,才能悟声之由来;明声,才能证韵之分合。由此看来,“声韵相挟而变”不仅仅适用于考求古本纽、古本韵,其视角应该扩大,实为声韵配合规律。如果仅限于上引第一句话,就会得出局限性的判断。早在三十年代,林语堂就指出黄侃以三十二个古本韵与十九个古本纽互相证明是犯了乞贷论证的错误。[ 徐复《黄侃声韵学未刊稿·前言》,《黄侃声韵学未刊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4页。]“乞贷论证”,就是循环论证,凡论据由论题推出的就是循环论证。王力先生也指出:“黄侃的研究方法是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他在古音学上虽然有一些贡献,但是他在研究方法上的坏影响远远超过了他的贡献。”[ 王力《黄侃古音学述评》,《王力论学新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9页。]所谓的“坏影响”即指循环论证。针对这些否定,李开曾著文分析了黄侃古本音体系产生的学术背景、黄求古本纽的逻辑推理方法和求本韵的音系抽绎方法,最后得出结论:“从其产生的由来看,无论是古本纽,还是古本韵,都与循环论证无关。”[ 李开《黄侃的古音学古本声十九纽和古本韵二十八部》,江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第74页。]王宁、黄易青通过分析黄侃声韵相挟而变理论的学术渊源和三等i介音的产生过程和音变条件,得出三个结论:其一,古本声古本韵相互配合;其二,古音侈、今音敛,古今音的变化趋势是由侈变敛;其三,“语音变化有它的发音生理和社会交流上的原因,而不只是限于原来音系结构上的原因。”[ 王宁、黄易青《黄侃先生古本音说中的声韵“相挟而变”理论 ——兼论古今音变的“条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66页。]以上研究成果从学术史的高度对黄季刚先生“声韵相挟而变”做出了理论阐释。本着术语、理论和材料相统一、还学术以本来面目的原则,本文发掘黄季刚先生的论述和材料考察声韵相挟而变理论,以期理论的全面理解和正确应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从 “声韵相挟而变”看黄季刚古本音考求方法

下一篇: 从 “声韵相挟而变”看黄季刚古本音考求方法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