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乡村“牛经纪”的秘密
 
更新日期:2019-05-29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浏览次数:20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牛绳和绳头据刘振昌(化名)讲,牛绳是一种由自觉到自发的一个发展过程。在乡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开始复苏,乡村的牛数量巨大,三五个村

 
(一)“牛绳”和“绳头”
据刘振昌(化名)讲,“牛绳”是一种由自觉到自发的一个发展过程。在乡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开始复苏,乡村的牛数量巨大,三五个村就会形成一个牛交易市场。刚开始是在一个比较集中的几个村子的树林里面,有交易意愿的农民把牛牵到交易地点,把牛栓到树干上,让买卖双方进行选牛,这时,有“管闲事”的农民进行说和帮助交易。
随着牛交易数量的扩大,政府对牛交易市场进行规范。牛交易市场在中原的乡村集市或庙会叫“牛绳”,一般设置在离集市或庙会的周边空旷的地方。之所以叫“牛绳”,在乡村农民中有两个说法,一种说法是牛交易市场上栽有许多一尺多高的木桩,木桩与木桩之间用麻绳连接起来,当地卖牛的老乡把牵牛的缰绳拴在木桩与木桩之间的麻绳上,一根麻绳把大部分的牛串联在一起,围成一个圆圈或者一个长方形,便于牛的活动和“相牛”。另一种说法是“卖梨不卖筐,卖马不卖缰,卖牛不卖绳”,因为在农村老百姓的眼里,把牛的地位看得很重,就像家庭的成员一样,一般情况下不会卖牛,除非遇到过不去的坎如结婚、人生大病或孩子上学等缺钱的情况下才会卖掉牛,牛虽然卖掉了,但牛缰绳要留下来作为一种念想和寄托。
“牛绳”的位置一般会建在集镇的周边,“牛绳”由当乡镇地政府出钱修建,建好后会对社会进行承包,承包人一般是当地很“光贵”的人,这个很“光贵”的人就是“绳头”。“绳头”在古代社会多是集镇周边的地痞流氓,他们控制“牛绳”和欺骗群众。现在的“绳头”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脉关系广的人的戏称。因为他们在当地有一定的“势力”,因此能够对“牛绳”市场进行管理。“牛绳”开市时,乡镇政府会通知全乡的“绳头”、“牛经纪”和部分养牛户到场开会,宣布“牛绳”开市,并会放一挂鞭炮以示开市大吉,“牛绳”的开市都是和赶集的时间一致。“绳头”会按照合同每年给乡镇政府上交一定的承包费,而“绳头”会在买卖交易中按交易头数收取一定的交易费以获取利润。也有些村群众自发筹建“牛绳”,这种“牛绳”规模较小,乡镇政府为了活跃乡村经济不会收取任何费用。
但是,乡镇政府要对“牛绳”交易进行监管和防疫,以此来维护“牛绳”的秩序和防疫安全。“牛绳”开市时乡镇政府要派兽医站的防疫员和畜牧部门的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防疫和监管,交易中出现纠纷,政府工作人员要出面进行协调和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乡村“牛经济”的整体萧条,“牛绳”已在2015年退出历史舞台,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其主要原因是交易双方的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变化为专业养牛户和肉牛市场之间的交易。“牛绳”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乡村“牛经纪”的秘密

下一篇: 乡村“牛经纪”的秘密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