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 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所面临的许多问题的总病根。[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是本地区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城乡差距日益鲜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乡村的归属感、自豪感等缺失,以致他们离开乡村、赴经济发达城市寻找工作。如何号召大学生去偏远的贫困地区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是高校面临的新挑战。
乡贤文化是基于一定地方或区域内的乡贤群体“立德、立功、立言”等优秀品质积淀而成的一种榜样文化。[8] 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弘扬乡贤文化,通过颂扬乡贤的德行义举,增强大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弘扬乡贤文化,通过褒扬乡贤,以乡贤为榜样激发大学生见贤思齐、励志成才。弘扬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大学生回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依托乡贤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业教育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新的切入点。大学生对本地域的人文历史、杰出人物的价值典范更易于高度认同和效仿。深入挖掘乡贤文化育人功能,组织大学生开展走近乡贤,全面认识乡贤,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将乡贤人物的优秀精神品质内化于心。以乡贤文化之奉献社会、造福一方引导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2.可夯实大学生创业素养
创业教育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持续旺盛需求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所提出的,其核心是育人,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目前,大部分民族地区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片面注重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把如何赚钱作为创业教育的终极考核目标,而忽视大学生个体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教育,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呈现创业动机不纯、盲目跟风和功利主义等不良态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将之与本区域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有机融合,并贯穿于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各环节,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敢于担当,勇于开拓进取,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