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目前教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更新日期:2019-05-29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18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调查发现:社会对目前大学人才培养的评价依然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创造力潜质培养不够。创造能力实际上是人的综合素质释放的过程,非智力因素也起着

 
调查发现:社会对目前大学人才培养的评价依然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创造力潜质培养不够。创造能力实际上是人的综合素质释放的过程,非智力因素也起着格外重要的作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视野是知识基础,创新力、表达能力是文化基础,科学实践方法和实践能力是理论方法实践基础,大学教育正是要培养学生积蓄知识与从事实践的这些潜质,并且内化为基本素养。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我们的教学目的,与其说是传授知识,不如说是训练学生分析和思考的头脑”。马卡连柯先生对教育目的的精辟论述无疑是应该肯定的。然而,目前我们大学的教学教育过程仍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意的问题。受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活动仍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教师点题学生做、复习答疑过考关的教学方式。讲课方式单一,基本上是一本讲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 按照既定模式、方法照本宣科,亦步亦趋,侧重于趋同思维。这种教学模式片面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未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地压抑和扭曲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属于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教育的客体,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知识的传授若没有伴随主体意识的觉醒,那么就可能会压抑主体的创造意识,造成主体畸形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增强,没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就意味着不可能以鲜明突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去进行学习活动。学生的“厌学”是一个时间以来教学活动客观存在的一大难题,除了社会、经济、环境和某些个人因素影响外,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学生的“厌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思维选择极度贫乏的“厌倦”,是对主体创造性受到压抑和单一化教学模式的“困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的安排学生进行自我选择性课程(阶段)总结和撰写课程学习小论文,不失为一种较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有效方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写作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调动学生思维活动和学习积极性及自主性都颇有益处。
我国的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是按部就班的应试教育模式,过早的分科训练,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其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和直线式的,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绝对化有余而辩证性不足,不能举一反三。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钝化而薄弱。很多学生局限于靠死记硬背得来的规则和定律进行思考,发散性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差。比如,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上课不迟到早退,对书本知识和定理背得很熟,习惯于模仿老师讲授的方法,照搬硬套公理、公式,做作业时无相应例题参考或标准答案就无所适从;考试题目内容稍微与讲授题目做点改变、转个弯子就无能为力。课后作业也经常抄袭。这些表明:大学生缺乏创新思维意识和兴趣,独立思考能力在弱化。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目前教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 目前教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