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要分两步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华民族以昂扬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这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然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非一蹴而就的。针对这一目标的实现,习总书记提出了两步走发展战略:建党一百年时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国一百年时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目标。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89页。]。可见,“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在未来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脱贫工作的完成情况将直接决定我国是否能按预期达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同时,脱贫工作的完成情况也将进一步决定建设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是否牢靠。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州十八洞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这一新思想的提出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反贫困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让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十八大以来,我国年均减贫人数1370万,脱贫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根据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统计,我国的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61%,下降到了2014年的4.2%,累计减贫7亿人,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新篇章。随着贫困人口比例的不断下降,我国脱贫攻坚战到了最关键的后半程,扶贫工作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在距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达成仅剩不足三年的时间,我国还有3046万农村贫困人口亟待脱贫,而这部分贫困人口绝大多数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老致贫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目前,我省仍有近20万的贫困人口,10余个深度贫困县、近60个深度贫困村。面对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扶贫项目偏离需求、扶贫资金跑冒滴漏、扶贫到户效果不佳、驻村帮扶形式主义、扶贫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们不仅必须清醒认识到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对老少边穷地区深度贫困人们的脱贫步伐;同时还认识到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单打独斗,还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中的“六个精准”强调实事求是、精准实施的基本方略;“五个一批”则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具体方式。精准扶贫的思想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并创新了我国扶贫实践的基本思路和方式:将以往“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扶贫转变为“精准滴灌”式的精准扶贫,将以往只重政绩式的“输血”扶贫转变为注重赋能式的“造血”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