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支架”的主要特征及启示
 
更新日期:2019-05-30   来源:基础教育   浏览次数:24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以有效的提问驱动学前儿童的科学学习本研究发现,提问是幼儿教师使用最多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的有效提问是支架学前儿童不断深入学习的重要保证

 
(一)以有效的提问驱动学前儿童的科学学习
本研究发现,提问是幼儿教师使用最多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的有效提问是支架学前儿童不断深入学习的重要保证。由于学前儿童主要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传统的以讲授形式灌输知识的方式显然不适于学前儿童的学习,因此,现代科学教育强调以儿童的探究为核心。探究式学习强调以问题为驱动,儿童需要针对问题作出预测,并经过实际的调查收集信息,获得证据,最后得出结论以验证自己的预测。[[[]胡恒波. 美国学前儿童STEM教育的理念声明与实施建议——源自马萨诸塞州的经验[J]. 教育科学, 2017, 33(4):90-96.]]例如,在《快跑,兔妹》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剪出最长的纸条?”,让儿童边思考边在纸上画出剪的方法,贴到展示板上,然后让儿童猜测“哪种方法可以最长的纸条?”,教师加以记录,之后请儿童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测,经过多次尝试、对比,儿童最终发现,螺旋的圈数越多,画出的线就越长。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探究任务,通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支架儿童的深入探究,而不是直接告诉儿童相关的知识或答案,让儿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激发儿童的科学思维。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我们倡导教师围绕探究的问题情况,多向儿童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以支架儿童的主动探究和学习。支架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幼儿独立、自主地完成任务,从而实现其学习与发展。
(二)以明确的教学目标导向支架的运用
研究发现幼儿教师会综合使用不同支架策略,但是这些支架都是指向科学活动的预设目标,也就是说,教师的支架都是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教师支架的目标导向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为活动提供清晰的方向,教师清楚地知道幼儿经历教学活动之后要实现一种怎样的发展,当然,儿童实现这种发展意味着需要克服一些障碍、面对一些挑战,这种挑战具体表现在幼儿在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而教师做的事情就是,为弥补这一“缺口而提供一个又一个刚刚好的支架”,[[[]Ngeow K, Kong Y S. Learning To Learn: Prepar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for Problem-Based Learning.[EB/OL]. (2018-09-15)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457524.pdf.]]支架帮助了幼儿找到了一种可以达成目标的路径,但又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幼儿如何实现目标的路径。第二,在儿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重复目标,不断进一步明确幼儿需要具体解决的问题,让儿童始终专注在任务上。第三,为了让幼儿聚焦在活动目标上,教师会通过提问、解释、示范等支架为幼儿提供一些资源、让儿童知道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保持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快跑,兔妹》活动中围绕“如何把一张纸剪出足够长的纸条(绳子),帮助小兔子从城墙上滑下逃跑”这一任务,教师让幼儿多次思考、改进,前后进行了四次剪纸,幼儿却始终保持了参与任务的热情,这与执教教师目标导向的“支架”能力是分不开的。总之,教师的支架始终是目标导向的,它引导着儿童不断探索并最终确定能够达成目标的行为,当目标不断靠近时,儿童的内在动机就会不断增加。因此,我们认为,幼儿教师必须心中始终持有教学目标,时刻了解、掌握儿童的学习过程和遇到的挑战,不断地向其提出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然后为儿童提供实现目标的机会与条件,引导学前儿童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支架”的主要特征及启示

下一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支架”的主要特征及启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