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是仪式化的基础,仪式行为是仪式符号构成组织的方式,是仪式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2018中国戏曲大会》中的“仪式行为”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电视节目本体的仪式呈现,另一个是收视行为的仪式化。
由于仪式具有象征性和虚拟性的特点,使得电视节目可以创造一个或者多个“仪式活动”。从节目现场来看《2018中国戏曲大会》有两个“仪式活动”。一是“百人团”与专家评委、戏曲名家构成的传统的戏曲“舞台仪式”,另一个是专家评委组与“百人团”组成的现代化的“比赛仪式”。“舞台仪式”通过现场搭建数平方米的表演舞台高度还原了传统戏曲的舞台表演,直接把戏曲仪式化的表演呈现给现场的“观众”。“竞赛答题”是节目中最主要的仪式行为,“百人团”选手经过七场有周期性、固定性、公开性和对抗性的环节设置,促进了竞赛仪式的完成,并通过冠、亚军等的“荣誉形象”的塑造,增强了比赛的“仪式感”。正如约翰·休伊津加所讲的:“两种滋养着文明,使之像游戏一样发展的循环性形态是宗教文化表演和节日竞赛……并通过英雄行为及其表现积累和炫耀荣誉、增进团结和集体记忆。”⑤
仪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自己的范围,常常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在现代传播中,电视媒介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同样能够参与到电视节目的仪式活动之中。由电视机构制作,电视媒体进行表现的仪式也需要选择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播出,让观众对电视媒介与电视节目产生依赖,像日常生活中的惯例一样积极参与其中。《2018中国戏曲大会》按照固定的黄金时段和戏曲频道进行直播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受到电视“权威”的仪式秩序,为观众提供了戏曲文化共同体的符号、生产和消费的行动模式,增强了观众对戏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国庆节是一个象征国家和民族凝聚、团结的节日,节目选择在这一全民欢庆的仪式时间内进行播出,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与国家仪式盛典相结合,节目的仪式感进一步得到加强,观众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将更加深刻。
《2018中国戏曲大会》通过电视仪式化,聚合了嘉宾、选手、电视机前的普通观众等,在电视内外形成了一个融合的电视戏曲传播“生态圈”,使电视媒介以集体化和社会化的方式将传统的戏曲文化更加完整地呈现给了现在的观众,促进电视节目的进一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