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本科生学习动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为组织开展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应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学生不同特征表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因素,优化教学安排,加强本科生学习动力教育,不断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一)开展多维度、持续的学习动力教育,强化学生目标清晰度
学习动力教育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动力为宗旨的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讲, 它是一个激励学习积极性的过程。由上文分析可知,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在学习动力方面所表现的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高等院校应围绕不同学生的特点,统筹规划学习动力教育的时间安排与内容,分阶段、多维度、持续的开展学习动力教育。具体的,对于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建议在开学之初开展大学学习环境认知及自我认知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转变学习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需求;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校培养要求,引导学生制定执行度较强的目标体系,内容可以涉及专业培养目标、学校学籍管理、英语等级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这类目标具有较强的明确性,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一定压力,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于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需求,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业规划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了解职业目标实现对个人各项能力的要求,把职业生涯规划对应到实际学习之中,形成长期而明确的学习动力;对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要加强学习的社会价值意义教育,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终身学习的意识,确立清晰的“成就目标”,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增强学习的社会责任感。
(二)优化课堂教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良好学习动力养成的主渠道。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转化为学习的不竭动力是本科教育不容忽视的责任。“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任何国家与地区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伴随着国家对高校本科教育的不断重视,有关本科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正如陈宝生部长所指出的“当前本科教育要着力推动课堂革命,要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高校教师要把育人水平高超、现代技术方法娴熟作为自我素质要求的一把标尺,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广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同时,高等院校要多组织开展“课堂之外”的教学,通过定期举办学术前沿讲座,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探索知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