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探析
 
更新日期:2019-06-03   来源:中国成人教育   浏览次数:19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发表的散文名篇,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历来备受推崇。由于作品的历史性和读者的历史性以及阅读主体的阅读个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发表的散文名篇,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历来备受推崇。由于作品的历史性和读者的历史性以及阅读主体的阅读个性,对文本的解读呈现出多元化景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共同作用,利用各自的阅读偏见生产性地解释文本,在顺应、同化与悖逆、冲突的过程中不断地检验、调整和修正各自的理解,形成共识与互识,达到理解的视域交融,从而提升阅读的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能真正发挥各自的阅读个性,必须保持一种平等而自由的主体身份,即三者之间应保持一种主体间关系,因为这是实现真正个性化阅读的前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这是一种主体间性的课程观,把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作者)都视为主体,通过对话显示其存在意义。这里的文本就是一个具有主体性质,是一个独立的语符系统,它和教师、学生构成主体间关系,以其独特的主体性向师生敞开,对师生的阅读偏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整合。这里的对话,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往对话。
首先,从阅读论角度而言,文本阅读价值的实现具有主体间性质,它包括阅读主体的对象化和接受主体的对象化。阅读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解读过程,解释者的中心任务是发现文本提出的有待解答的问题,理解一段文本就是理解它的问题,而文本也只有通过向解释者发问才成其为理解的对象。文本对象经过接受主体积极能动的参与,逐渐为接受主体所把握、所占有、所再造,而成为接受主体审美个性的化身、审美理想的负荷体。接受主体的对象化,就是接受主体通过召唤结构的召唤,使之在思想倾向、道德评价和审美趣味上受到强烈影响,达到视界交融。
《荷塘月色》作为一篇经典之作,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处理好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应该紧紧围绕着课标关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精神,充分发挥文本的经典作用与教师、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形成多元解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阅读局面。
文本作为主体,开篇便向读者(教师与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留给读者巨大的艺术想象空间:为什么不宁静?文本的发问激起了读者探究的兴趣。作为教师主体,他是一个特殊的角色:既是读者,同时还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这一特殊角色决定了他在备课时的特殊任务:教师与文本对话是为指导学生的阅读而展开的,是为指导生本对话、组织生生对话、参与师生对话而展开的。教师在备文本时应全面了解作者,了解他的生平、个性、创作风格和作品的写作年代,这样便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意蕴。然后借助教参或专家对文本的阐释资料研读文本,真正让自己与文本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只有对文本拥有了深切的体悟和独特的感受,生成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时,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张力,才能与学生开展深入的对话,才能帮助学生拓展视域,产生创造性的阅读教学活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探析

下一篇: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探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