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教学语言表达的外在形式:语音流变的质感效度分析
 
更新日期:2019-06-03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浏览次数:24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教学语言从外在形式表现来说,主要体现在对语音传声性的音效把控上,即在语音的音准、音高、音色、音速、音调等方面流变转承的质感效度。教师通过音量

 
教学语言从外在形式表现来说,主要体现在对语音传声性的音效把控上,即在语音的音准、音高、音色、音速、音调等方面流变转承的质感效度。教师通过音量高低、音调强弱、音色清浊、音速快慢、音律急缓等语音调控手段,使语音效果呈现出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具体体现在语音的响度、亮度、厚度和速度等方面的表达值。这些表达值在语言表述的规范要求和标准阈限内,把控好一定“度”的界值,会增强语音的表达效果,产生良好的语音质感效度,从而恰到好处地表达思想、传授知识,实现对学生知识智慧、技能经验、人格品质的培养教育,这是教学语言价值体现和意义生成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学语言在语音的音高响度、音色亮度、音流速度等方面,都应遵循基本的规范和要求,达到一定的语音质感效度,以提升课堂教育教学成效。
(一)教学语言的音高响度应具有起伏得当的声效阈值
教学语言的音高表现在语音响度的起伏跌宕上。响度就是声音的高低强弱程度,即音量的大小,具体指语音分贝对听者产生的刺激强度。研究证明:人的听觉阈限内,普通室内谈话对语音材料理想的感知清晰度为40-60分贝,60-70分贝感觉吵闹并有损神经,干扰正常工作和学习,75分贝是听觉舒适度的上限。在一项有关“教学口语响度”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用普通声级机跟踪记录了教师的教学口语响度,发现在容纳50人左右的教室空间内,有效而轻松舒适的教学口语响度的最佳值,是以60分贝左右的谈话式响度为宜。所以,在教学时空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人数的多少和教室空间的大小,在听觉阈限内定位发声的音高位置,控制好音量的起伏流变,产生轻松自如、适度和谐的声响效果,促进学生精神状态的提升和注意力的集中。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声效阈限内,中等声音强度刺激易于大脑皮层兴奋集中,听神经能清晰地反映刺激物。声音过强或过弱,易引起兴趣扩散,听神经不能清晰地反映刺激物,所以教学中不宜扯开嗓门喊得过高或压着嗓子低声低气。[1]
实践中,总是存在声音响度过高超强作用于听者,或声音响度太低负作用于听者的现象。语音响度超强达到70分贝左右,学生的听觉感受器会受到强声音冲击波刺激,虽短时间内可以集中注意力听课,但如果超过合理阈限的音高响度反复作用于大脑,学生会被动地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则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度,转而产生听觉抑制和大脑疲劳,造成学生情绪烦躁、注意力分散。相反,在可以容纳130人左右的教室空间内,声音响度太低或偏弱于30分贝,学生则听不清楚语音信息,导致辨析语音意义费力而致认知模糊,久之易出现学生听课情绪低落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声音低弱也使课堂氛围缺乏铿锵有力的语音效果产生的主导震慑力,使教师缺少威震全局的语言气势和威严感,学生感觉老师讲课有气无力缺乏激情、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从而难以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研究实践证明,语音响度达到一种气势,表现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才能使听者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并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一些课堂教学效果不良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讲课声音太低、语气偏弱,不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缘故。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教学语言表达的外在形式:语音流变的质感效度分析

下一篇: 教学语言表达的外在形式:语音流变的质感效度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