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哲学 » 正文
从《为董江夏自陈表》看元结的诗史精神
 
更新日期:2019-06-03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浏览次数:24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作为最先感受到盛唐衰败迹象来临的诗人,元结还在天宝初年便率先走向写实,以客观冷静的态度记述时事、揭露现实、甚至直接指刺君主,表现出强烈的诗史

 
作为最先感受到盛唐衰败迹象来临的诗人,元结还在天宝初年便率先走向写实,以客观冷静的态度记述时事、揭露现实、甚至直接指刺君主,表现出强烈的“诗史”精神。其诗史精神主要在于良史信笔、贬议君主以及忧国忧民等方面。尤其面对一些比较敏感的时事,元结仍然能够秉持良史精神,直书真相,坚持正义,体现出极高的道德勇气。本篇主要分析元结的良史精神。
“良史”,指正直、有良知的史官,乃能秉笔直书、记事信而有征者。《左传•宣公二年》:“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一,(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册,第4054页。]此“良史”不仅指客观、公正对待一般意义上的前代史迹,更重要的是,能够如实记录当代或当前史实、事实。元结诗文在直书时事方面能够明显体现出这种书法不隐的良史精神,不仅表现出一位正直文人的道德勇气,而且为后世留下了可贵的历史材料。代表作如《为董江夏自陈表》,在至德二载(757)二月,永王璘被唐肃宗以叛逆罪镇压以后,仍直言永王璘在荆南招募将士及其率水军东下扬州为奉命行事,为永王璘之冤案提供了有力证据。文章具体笺证如下。
《为董江夏自陈表》:
臣某言,月日,敕使某官某乙至,赐臣制书,示臣云云。臣伏见诏旨,感深惊惧。臣岂草木,不知天心。顷者潼关失守,皇舆不安,四方之人,无所系命。及永王承制,出镇荆南,妇人童子,忻奉王教。意其然者,人未离心。臣谓此时,可奋臣节。王初见臣,谓臣可任,遂授臣江夏郡太守。近日王以寇盗侵逼,总兵东下,傍牒郡县,皆言巡抚。今诸道节度以为王不奉诏,兵临郡县,疑王之议,闻於朝廷。臣则王所授官,有兵防御。邻郡并邑,疑臣顺王。旬日之间,置身无地。臣本受王之命,为王奉诏;王所授臣之官,为臣许国,忠正之分,臣实未亏。苍黄之中,死几无所。……无何以鄙僻之故,反为人知。遂污官次,以至今日。臣又顷年贬谪,罪未昭洗。今所授官,复越班秩。罢归待罪,是臣之分。今陛下以王室艰难,寄臣方面。亦已忘身许国,誓于皇天。伏惟陛下念臣恳至,谨因敕使某官奉表以闻。臣某云云谨言。[(唐)元结著,孙望编校:《新校元次山集》卷六,世界书局1984年版,第85-87页。] 
该表为至德二载(757)初,元结代江夏郡(今湖北武汉)太守董某所作。“江夏郡”,即唐初至开元年间(713~741)之鄂州,唐玄宗天宝初年(741)改为江夏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复为鄂州。“太守”,即刺史,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从《为董江夏自陈表》看元结的诗史精神

下一篇: 从《为董江夏自陈表》看元结的诗史精神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