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心把脉,诊断少数民族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都生活在大山深处或辽阔的草原,他们与外界的交流少,思想相对保守。加之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的环境落后,他们想进步,想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希望能跟上班级的步伐,得到老师家长的欢喜。但由于知识面窄,见识短等因素,一次次考试,成绩仍上不去。外出参观、去校外开展活动又少,因此他们感到与外面的世界相差甚远,觉得自己的父辈是放牧人,自己长大也只有放牧了,因而心理上产生了犹豫感。
2.恐惧心理。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胆子小,性格孤僻。本身不善言语,加之本身少数民族语与汉语的差异性,有些同学汉语表达不清楚,于是担心被老师提问或被老师批评。见了老师就躲躲闪闪,更害怕老师向家长告状,做了错事不敢承认。这样就产生自我价值上的错位,造成心理上严重的压抑感。
3.孤独感。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关系不能满足个人、社会期望时就会产生孤独的情感状态。由于长期的孤单、寂寞、不舒畅的消极情感的体验,产生了孤独感。这些因素的产生与长期的封闭,陌生或不和谐的生活环境有关。有些少数民族同学受到同学之间冷漠的对待,有些同学的意见与家长的意见有冲突,加之上学远离家乡亲人、朋友、自己又不善于同别人交往,从而产生了寂寞失望、孤独无援的孤独感。
二、对症下药,做好转化少数民族学困生思想的工作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学生的成绩好坏,思想品德的高低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处处顺着他们,重物给与,轻精神引导,满足于吃饱穿好。还有些学困生的家长不闻不问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算尽到了责任。因此这些学生自我控制意识差,就需要学校与家庭的紧密配合。班主任或课任老师就必须与家长不断交流,进行培训家长达到齐抓共管的局面。
2.用爱心温暖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窝。少数民族学生往往是“闭锁状态”心理,他们不注重自我评价,也不希望别人,特别是优于自己的人来了解自己。他们相对信息的闭塞,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又无法向别人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因此当别人曲解了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感到不满而受到压抑。当别人关心并体谅他们时,就会受到鼓舞,得到心灵上的满足,会萌发出向上努力的动力。所以要更加关怀少数民族学生,真诚的帮助他们。对他们我们应该既要做到深入分析思想根源,找出症结,耐心细致的教诲。又要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更多的理解、信任和关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