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致贫原因分析与精准扶贫路径选择研究综述
 
更新日期:2019-06-05   来源:农业经济   浏览次数:40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致贫原因致贫原因可以从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方面来概括。外部因素包括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内部因素包括个人素质能力和思想意识。(一)外部因素

 
一、致贫原因
致贫原因可以从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方面来概括。外部因素包括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内部因素包括个人素质能力和思想意识。
(一)外部因素
1、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贫困地区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当前脱贫难度大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地理环境比较恶劣的特殊地区。气候的变化、自然灾害的发生、自然资源的短缺将会加剧贫困人口的生存现状,使贫困问题更加突出。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出现时,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民群体更容易受到气候风险冲击而陷入短期的逆转型贫困[1]。地震灾害发生时,短期内农户由于物质资产损失严重, 金融资产被大量转化为所需物质资产,使得农户的贫困程度快速加深;从长期来看,由于地震灾害使得自然资本转化过程被放缓,人力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的时间推后, 农户走出贫困的难度进一步增加[2]。贫困的发生还与环境资源禀赋的状况及开发利用的难度直接相关,农户的生计活动很容易引起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增加了贫穷村庄利用环境资源来改善自身福利的难度和阻力,使贫困又进一步加深[3]。生态脆弱区既是生态环境破坏最典型、最强烈的区域,也是贫困问题最集中的区域[4]。综上可知,自然地理环境是致贫的重要外部原因之一,这为精准扶贫路径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2、社会环境
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极大地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地区贫困的发生。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5]。交通、通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贫困地区交通闭塞、信息来源少、就业渠道窄、农业效益低,更有贫困地区甚至水电不通,终年闭塞在深山之中,社会帮扶力量难以深入。在面临自然灾害、疾病、生活困难等需要社会救助时,这些区域由于难以与外界联系造成可获得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救助更少,从而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教育、医疗、农业科技等社会服务供给不足,造成农户文化素质水平低、身体素质差、农业发展技术动力不足,从而使地区贫困的发生率增大。此外,社会资本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贫困群体占有较少的社会资源[6]。较为富裕的村民容易获得社会资源,而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只能占有少较少的资源,即在我国的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着“精英俘获”现象,地方精英以群体或个人参与的方式,采用垄断、霸占的形式对扶贫项目与资源进行侵占与盘剥[7],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加剧贫困群体的贫困程度。
(二)内部因素
1、能力素质
教育文化水平、劳动技能、身体健康状况是贫困人口能否脱贫致富、改善生活现状的主要内部因素。受教育水平对农户的贫困状况存在显著的影响,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农户陷入贫困的概率[8]。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见识和视野会更加宽广,不会局限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更倾向于外出打工或从事非农业劳动,从而带动自身家庭摆脱贫困。但由于教育投资成本高、收效周期长,贫困群体对教育投资的意愿低下,从而使家族一直处于持续性贫困的状态。劳动技能水平的高低对于劳动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贫困群体劳动技能普遍低下,加之缺乏先进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仍然处于看天吃饭的小农生产状态,难以实现自我脱贫。健康水平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正相关,与贫困发生的可能性负相关[9]。身体健康状况差的农户,劳动力水平低下,极易陷入贫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致贫原因分析与精准扶贫路径选择研究综述

下一篇: 致贫原因分析与精准扶贫路径选择研究综述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