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中小学美术教学特点
通过上文中美美术教学的分析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美国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特点是:
1、动手做--实践性
实践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做出作品,二是从生活中取材。每节课都有动手环节,或制作或写作,一定有成果性作品交给老师,如绘画、裁剪、陶瓷烧制、综合材料制作、纸质论文或书面练习等。学生在动手中积累体验,形成认知。从准备材料到实践操作,最后收拾工具材料。在中国的义务教育的美术课堂上也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只是文字性表达常被忽略。
2、做中学--知识性
每次动手进行练习之前,学生广泛运用Ipad、手机、电脑笔记本、教材及参考书、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充分了解课堂主题的相关知识,如:什么是陶艺?茶碗的造型设计、选材制作、纹饰涂料、烧制温度等。什么是茶道?茶道相关的工具器物、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等。课前学生往往要做大量的功课,从家长到学生都很重视。但在我国,片面升学率的思想导致各方重视文化课,轻视美术课,所以学生在美术求知欲、努力程度和知识获得方面,大打折扣。
3、学中思--探究性
人都有探究心理,探究心理源于好奇心的驱使。探究是一种尝试,是一种心理趋势和行为过程。比如要求学生完成回馈作业,分析思考作品的意图等,从类别、历史、心理、文化等方面进行探究,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比如有位老师提出对“THINK”这个词进行人文性联想,经过全班学生的“头脑风暴”,最终认定由True(真实)、Helpful(有益)、Inspiring(激发)、Necessary(必要)、Kind(友善)这五个字母组成,概括出“思考”的五种原则特性,极具创意。探究中包含着创新的潜势,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会丰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
4、思后写—理论性
文字是思考的结晶,理解没有?学得多少?思考的结论是什么?结论的依据是什么?都要见诸笔端,形成书面作业。动笔写就要求厘清思路,从实践技能到知识结构,从价值取向到情感态度,进行系统性、原理性和逻辑性归纳,或非逻辑性描述,构成理论和实践的双曲线。特别强调美术语言,即美术元素和设计原则的同时,强调文学语言的修养。不论什么思考和理解,只有形成文字,才知道自己到底懂透想清没有,如果词不达意,说明思考不成熟,认知不清晰,理解不透彻。
5、写后说—表达性
如果说“思后写”强调书面语言,那么“写后说”强调口头语言。美国的学生要求能讲清楚作品涵义,如果说不出来,说明感受不深刻,表达有问题。写后说必须以体态语言为辅助,口若悬河,富有表演性,把艺术创作过程和创作思路讲得生动活泼。美国高校流行一个说法,美术生随时随地可以站起来演讲10分钟。事实上,想要讲好,首先要有内容讲,其次要有好口才。把一杯水荡呈一桶水,体现出张扬的个性,中国人讲究低调,有一桶水一定谦虚地说成只有一杯水。欧美重视口才的训练,应该源于古希腊传统期,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就是确证。中国强调谦虚的民族性,源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的价值判断。
6、目的地--创新力
做、学、思、写、说交叉练习,得到的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技能和知识的双基建构,更主要的是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和五项能力的全方位锤炼。这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可以随时结构、解构和重构新旧知识和价值观,让各种信息自由出入和相互冲突,在能量耗散中经意不经意地出现创新的灵感和火花,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探究的性格,形成创新的心理潜势。
(二)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特色
1、手工课误认为劳技课,技法课过于重视技术、考试或竞赛
手工课往往被批为劳技课,这是我国的通病。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如果有人教手工,就有人批判说:“这是劳技课,不是美术课。”但在美国,只知美术课,不知劳技课。包豪斯的创始人皮格罗乌斯说:“我们必须再次成为工匠……在艺术家和工匠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区别。艺术家仅仅是悟性较高的工匠。但工艺的基础对任何艺术家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所有创造性作品的主要源泉。”[ J.伊顿文.我的艺术教育观[J].中国美术教育,1991(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