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医药卫生 » 正文
口服避孕药的药理及临床应用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华西药学杂志   浏览次数:62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口服避孕药的药理及临床应用[关键词]口服避孕药;药理;临床应用口服避孕药是现行最有效的避孕方式之一,口服避孕药在临床上除了

 

口服避孕药的药理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  口服避孕药;药理;临床应用

口服避孕药是现行最有效的避孕方式之一,口服避孕药在临床上除了用于避孕外,在治疗女性生殖内分泌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方面也已广泛应用,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就其药理及避孕以外的临床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1 药理作用

口服避孕药大多由雌激素和孕激素配伍而成,其中所含的雌激素通过负反馈机制抑制下丘脑GnRH的释放而减少FSH分泌。正常情况下,卵泡受到FSH的影响在月经周期的前半期发育成熟,口服避孕药中的雌激素会使FSH分泌减少,从而使卵泡的生长成熟过程受到抑制。同时,口服避孕药中含的孕激素又抑制LH释放,使月经周期中LH峰不能形成,而LH峰是成熟卵泡破裂和卵子释放的前提条件,因此,二者协同作用而抑制排卵。同时,该类药物能使子宫内膜功能和形态发生改变,腺体和间质提早发生类似分泌期变化,抑制子宫内膜增殖变化,使子宫内膜分泌不良、萎缩,不利于受精卵着床。该类药物能使宫颈粘液粘稠度增加,不利于精子进入宫腔,同时还可以影响子宫和输卵管平滑肌的正常活动,使受精卵不能适时地到达子宫,并能抑制黄体内甾体激素的生物合成等。##end##

2 临床应用

2.1 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正常月经的维持有赖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系统的相互调节及制约,而大脑皮质控制下丘脑的功能,任何内外因素干扰了此系统的完整性,会使雌、孕激素水平发生改变,而引起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发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机体受内部和外界各种因素如精神紧张、情绪变化、代谢紊乱、环境改变等影响,可通过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调节异常或靶细胞效应异常而导致月经失调。功血的发病机理,主要为性腺内分泌失调,即激素失调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故多采用性激素辅以止血药治疗。口服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可促使子宫内膜生长,修复创面而止血,孕激素可将雌激素作用下持续增生的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并抑制子宫内膜增殖变化,使子宫内膜分泌不良、萎缩,致停药后出血量减少。口服避孕药并能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反馈功能,使黄体及时萎缩,停药后内膜按时完整脱落,从而达到止血及调节月经周期并减少月经量的目的。对于出血量不多者,可口服复方炔诺酮片,按避孕方法服药,即每天1片,共服22天停药,连用2-3个周期。对出血量多者,可口服18甲基炔诺酮1粒/8-12h,或2粒/d顿服,出血量减少后改为1粒/d,连服22d停药,以后按避孕方法服药,连用2-3个周期,治愈达97%,有效率达100% [1]。也可用其他复方单相口服短效避孕药,用法同上。

2.2 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以雄激素过多和持续无排卵为主要临床特征,是一种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呈多态性的内分泌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异常及肾上腺内分泌功能异常等有关[2]。女性的雄激素主要来自肾上腺,少量来源于卵巢,卵巢的卵泡膜细胞上有LH受体,LH与LH受体结合后,可使细胞内胆固醇形成睾酮和雄烯二酮,口服避孕药中孕激素成分通过反馈作用抑制LH的异常高分泌,减少卵巢产生雄激素,而口服避孕药中的雌激素成分使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浓度增加,导致游离睾酮减少。因此,口服避孕药可使卵巢和肾上腺产生的雄激素浓度降低,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有治疗作用。常用口服短效避孕药,按避孕方法服药,周期性服用。

2.3 治疗痛经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有关。现已证实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和月经血中PG含量较正常妇女明显升高。PG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各重要组织和体液中,在女性生殖系统中,子宫内膜、月经血及卵巢中均有分布,子宫内膜能合成PG,其含量随月经周期而异,PG的产生必需子宫内膜顺序的先接受雌激素,然后再接受孕酮的刺激,分泌期子宫内膜PG浓度较增生期为多,月经血中含量又较分泌期为多。PG中的PGF 2 能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月经血中PG特别是PGF2含量过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甚至痉挛性收缩而出现痛经。口服避孕药能使子宫内膜发育不良、萎缩、变薄,经量减少,并能抑制排卵。因排卵受抑制,所以卵巢无黄体形成,也就无内源性孕酮产生,而孕酮刺激为子宫内膜合成PG所必需,从而使子宫内膜、月经血中的PG浓度降低,减少痛经的发生。对于要求避孕的痛经妇女可口服短效避孕药。按避孕方法周期性服用,可有效减少痛经的发生。

2.4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二者均为异位子宫内膜引起的疾病。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它部位生长,即可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异位的子宫内膜在组织学上不但有内膜的腺体,且有内膜间质围绕,在功能上随着体内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一系列内分泌活动而与生长在正常部位的子宫内膜一同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下腹痛,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不孕等。此病是激素依赖性疾病,口服避孕药可反馈性抑制下丘脑内源性激素分泌,使异位种植的子宫内膜萎缩,使痛经缓解和经量减少,因此,能阻止此病的发展。对于暂无生育要求的轻度内异症患者可口服含高效孕激素和小量炔雌醇的短效避孕药复合片。按避孕方法服用,连续周期应用,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对于子宫腺肌病保守治疗的患者,可口服避孕药以缓解其症状。

2.5 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导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月经失调是围绝经期妇女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口服避孕药中的雌、孕激素可补充体内性激素的不足,使体内激素水平相对恒定,周期服用还可调整月经周期控制子宫出血。研究发现,围绝经期妇女接受低剂量口服避孕药3-6月后,经期血流量及经期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3]。此外,妇女进入围绝经期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可出现一系列下丘脑与植物神经系统内平衡失调的症状。约有85%的围经期妇女存在血管舒缩症状,包括潮热、夜间盗汗、失眠等。围绝经期妇女使用小剂量口服避孕药,可有效的帮助围绝经期妇女平稳度过这一时期[4]。雌激素具有保护骨矿含量的作用,是妇女一生维持骨矿含量的关键激素,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会使骨质变疏松,口服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对骨质具有保持作用,可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最近,瑞典的一项大型病例对照研究显示,≥40岁妇女应用口服避孕药者,与不用口服避孕药者相比,绝经后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可降低约30%[5]。可见,低剂量口服避孕药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治疗作用。但目前围绝经期妇女应用口服避孕药的人群较少,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观察和研究。因此,医生在用药前应慎重考虑,权衡利弊,并详细告知口服避孕药的益处和潜在危险性,严格而合理的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因人而异,遵循最小有效剂量和个体化原则,用药期间加强指导、随访和定期检查,提高口服避孕药的安全性。一般围绝经期妇女使用口服避孕药时间不宜过长,如有HRT愿望,可直接过渡到HRT方案。

2.6 其他

口服避孕药对乳腺肿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等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这类疾病与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有一定关系,避孕药中的孕激素对雌激素有对抗作用,因而对这类疾病有预防作用。有资料表明,口服避孕药妇女乳腺肿瘤的发病率比不服药者减少一半,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会减少2/3。连续服用避孕药达5年的女性,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可减少17%,服用时间越久,患子宫肌瘤的可能性越小[6]。此外口服避孕药,可使子宫颈黏液分泌减少,并变的稠厚而形成黏液栓,堵住宫颈口,可防止细菌从阴道进入宫腔,起到预防盆腔炎的作用。口服避孕药可抑制排卵,因此可防止异位妊娠的发生。

3 讨论

虽然口服避孕药在避孕的同时,对多种疾病还具有治疗作用,但是与其他所有的药物一样,在应用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副作用,如类早孕反应、闭经,漏服会出现少量不规则阴道流血等,可酌情对症处理。此外,口服避孕药的成分主要是雌、孕激素,其主要在肝脏降解,经肾脏排泄,对肝、肾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有抑制作用,能引起内分泌的改变,因此,在应用时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和禁忌症。口服避孕药虽然有一定的幅反应,但其是迄今为止研究的最为透彻的药物之一,对绝大多数女性而言是比较安全的,并且其价格低廉,药源广,制剂类型多,并且每种剂型成分含量有所不同,应用时可根据病情不同选择应用,应用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乔李静,李伟.复方18甲基炔诺酮治疗月经失调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8):2457.

[2]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3.

[3]BurkmanRT,collinsJA,ShulmanLP,etal.Current perspectives on oral contraceptive use.Am J Obstet Cyhecol,2001,185:S4-12

[4] 季芳.口服避孕药在围绝经期的应用,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2004,23(2):68.

[5]MichaeclssonK,BaronJA,FarahmandBY,etal. Oralcontraceptive use and 3risk of hip fracture:a case_control study.Lancet,1999,353:1481-1484

[6] 刘继武,主编.计划生育药具知识指南.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148-152

 

上一篇: 口服避孕药的药理及临床应用

下一篇: 口服避孕药的药理及临床应用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