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动融入当代产业体系
融入当代产业体系、积极参与生产实践是锡绣传承延绵、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路径。非遗的传承,创造精品固然重要,但是切勿脱离生活,应该大胆的选择传承与市场两条腿走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四大名绣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一个绣种如果无法导入当代产业体系,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应用,再辉煌的历史,也避免不了消亡的危机。例如,内蒙古在推动“王府刺绣“的市场化中,就通过政府与文化产业公司签订项目协议,用先进的“产业化运作+品牌化运营”模式,通过“宣传推广”、“技能培训与提升”、“产品设计、生产及销售”,三大具体的工作方向,对王府刺绣产业进行全面的整合,拉动王府刺绣产业创新。
当然,锡绣走向市场之路必然面临众多问题,但是这不能否定其产业化、融入生活与实践的整体发展发现,因为只要走出去便是新的开始。锡绣的传承与发展在保留精髓的同时也能够迎合时代与市场。高品位、高价位的锡绣可谓“高大上”,普通老百姓对之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不妨将锡绣运用于一些日常用品中,使之更加具有亲和力、拉近与生活的距离。如手帕花样、帽檐点缀、首饰服饰,开展跨界合作,创新与设计相结合,使锡绣成为画龙点睛之笔。为使得当代创新型锡绣走向生活与大众,一方面需要建立合理化的产销平台,能使锡绣稳步发展。另一方面,增加锡绣在国内的知名度扩大内销,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外销之路[4]。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
针对锡绣人才稀缺,从“绣娘”到“绣师”的转型是当代锡绣复兴的重点。据了解,当前从事锡绣艺人大多年过五十,因锡绣对视力要求高,绣娘的艺术生涯受到年龄和身体素质的制约较大,也就对绣娘的素质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就因为了传承人断层的危机。虽然时代变迁更迭,但是摒弃一切外在因素,制约锡绣发展始终是刺绣者的一颗“热衷”的心。在锡绣而言,人才,必须先有一颗爱惜刺绣的心与扎实的功底,其次才是领悟与技艺。所以需扩大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兴趣群体的培育就至关重要。当前,锡绣应在政府支持下、依托无锡众多职业技术学校,开办 “无锡刺绣传承与创新”研究班或“非遗传承人才培训班”等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为锡绣培养针对性的后备人才,为锡绣爱好者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同时,聘请刺绣界的工艺美术大师进行刺绣技艺实践性授课,邀请艺术类高校知名教授传授艺术理论知识, 把艺术理论和刺绣实践操作两者紧密结合,这些方式的有效施行对培养刺绣人才及对“绣娘”到“绣师”的转型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