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医德教育在医科院校中的重视程度不足
各行各业讲究“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医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范畴之一,是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是医生的行为准则[1]。目前各院校极度重视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尤其在提升医学生的科研能力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的关注度远远追不上对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关注热潮,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是普遍现象。首先,学校医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开设的课程及学时过少。其次,医德教育是一持久战役,需要无数代人的心血和努力,同时医德教育模式随着时代大环境变化而变化。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进行新时代下多途径医德教育模式的探索[2]。然而,只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医德教育与医学理论知识提高到同等重要的水平,加强理教育,让它们相伴相行,将其渗透入专业知识技能训练中,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者。
1.2专业知识教育与医德教育分离现象
医德教育是长期、持续的教育类型,其鲜明的特点决定了以医德教育为主的人文教育的连贯性[3]。专业知识课程与医德教育课程之间界限清晰,独立进行,加之医德教育课程开设时限短,很难体现医德教育的持续性。目前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方式往往体现在思想政治课及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上,然而课堂内容缺乏新颖性,内容单调、枯燥,而且大部分内容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加上单方面填鸭式授课方式往往不易吸引学生,最终导致学生不重视这些医德教育课程,导致医德教育课程的设置起不到良好的作用。因此,把医德教育贯穿医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将其渗透入专业知识学习的每个环节,形成潜移默化的过程,将医德和医术的培养有机结合,为未来培养“德术双馨”的医生奠定基础。
1.3医学生自身原因
我国医学生素质良好,大部分学生品学兼优,怀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思想积极健康,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勇于奉献、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但是,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尤其在北上广大城市,其社会节奏及压力不言而喻。就业、升学、同行压力及来自国际的压力时刻伴随在医学生左右。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出现享乐主义,出现人性冷漠,缺乏奉献精神,追求物质的满足。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造成医学生过度关注自身的知识技能,而忽略了医德教育对自身道德的影响。即使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德教育课堂,对此感兴趣并主动参加的学生几乎寥寥,对教师的授课激情也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长期的医德教育使医学生时刻保持自律,将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刻入脑海。纵然在悬壶济世时需要高超的技术,但是长期的医德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两者相得益彰,才能有无数“杏林佳话”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