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丹江口库区搬迁移民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更新日期:2024-11-20   来源:   浏览次数:96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丹江口库区搬迁移民经济发展问题探讨南水北调是改变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的重大基础性战略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口库区移民安置,是整

 

 

丹江口库区搬迁移民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南水北调是改变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的重大基础性战略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口库区移民安置,是整个 工程建设进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为搞好丹江口库区移民的接收安置,荥阳市在移民搬入新村之后,把移民村经济发展致富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全面实施“稳得住、 能发展、可致富”的经济发展工程。但在这项工程的具体运行中,移民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转变、经济项目选择与管理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使个别移民 村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些影响,因此,对这些加以探讨和研究,有着现实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丹江口库区移民的条件和现状

荥阳市接收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淅川县上集镇移民 1163  4669   人,分别安置在广武镇、王村镇、高村乡、城关乡等4个乡镇的6个移民村。这些移民村,都是靠近城镇、交通便利、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发展空间大的黄金宝地。

这些移民村在生产资源配置方面,体现了符合政策、切合实际、科学合理、各方满意的特色:每户宅基用地2分半,人均达到80余平方米;在生产方面全部做到有土安置,给移民群众水浇地的每人均1.05亩,保证了移民群众基本的生活来源。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移民居住的是统一规划建设的别墅式二层小楼或商住房结构的一层房屋,村中 都有宽敞整洁、装有路灯的村街道路,有样式新颖的村委综合楼、标准化学校教室,有商店超市、治安室、卫生所等生活医疗设施,有球场、绿化游园和配置健身器 材的游乐活动场所,村庄的总体设施水平超出当地村庄15年左右。

在移民村后续帮扶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拨出支持移民村发展经济项目的专项资金,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项目发展的规划指导;在移民个体帮扶方面,落实国家 “移民每年人每年发放600元,一直扶持20年”的帮扶政策,帮扶资金按计划及时发放到移民手中,为移民的生活稳定生产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移民村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已经搬迁入住的移民有比较好的居住条件、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比较合理的生产资源、得天独厚的社会帮扶条件,但其经济发展在实际运行中也出现 了以下几个问题:

1、已迁移民对政府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重

一些移民搬迁以后,仍习惯于享受国家补贴的生活方式,对政府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重,缺少主动寻找致富门路、自主创业的致富热情。

    2、移民对新的生产耕作模式不适应

    丹江口库区水源丰富,移民原先耕作的土地为河川地,气候温暖湿润降雨充沛,田间没有水利灌溉配套设施,移民群众多采用人工撒播、收割;而迁入水源不太丰富的平原地区后,农业灌溉及田间管理工作加重,移民群众多不适应。

3、在本地企业安排移民用工困难较大

  移民搬迁到新村后,原来的生产技能难以适应当地的需求,加上搬迁后社会环境及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对用工就业渠道和信息缺乏了解,对工资报酬要求较本地群众高,造成务工就业难。

 4、集体经济项目选择与发展进展缓慢

    在移民村后续帮扶进程中,国家为支持移民村发展致富,对移民村发放了后续发展帮扶资金,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移民村在项目选择与建设方面,各方意见不一,使项目在选择确定、建设运行的各个环节中进展迟缓,资金、土地等资源的效益不高。

 5、个别经济项目投运后管理效果差

已经建成的项目在运行中,由于个别项目管理机制不健全、责任不明确,造成项目投入运行后,具体管理工作乡里不能管、村里无法管、群众不愿管的现象,使项目发展遇到困难。

三、促进移民村经济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为促进移民村的经济发展,建议通过以下途径与方法方,解决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加强政策法规和道德教育,提高整体素质

要以移民村内现有的宣传阵地为主导,通过高音喇叭、黑板报、宣传栏、文化大院文艺活动等形式, 配合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结合移民的生活生产活动的实际所需,对移民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和移民政策宣传,教育引导移民在生活生产、交往交流、 处理纠纷、表达诉求等方面,通过合法的方法和形式,按照合规的途径和程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实现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与此同时,要大力加强精神道德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以“知 荣知耻、知法知德、知恩知足”为主要内容的“六知”教育活动,用科学、进步、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充实广大移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广泛提倡中华民族与人 为善、恭敬礼让、和睦邻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大力推崇尊重知识、热爱科学、互相帮助、勤劳致富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构建科学文明、健康团结的生活氛围, 营造秩序井然、社会和谐的良好环境。

2、加强自主创业勤劳致富引导,明确方向途径

在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搬迁过程中,国家在移民实物指标补偿、新村房屋及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搬迁 生活补助及搬迁后的帮助扶持方面,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为移民顺利搬迁、安居乐业创造了的条件,但也由此使个别移民助长了比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形成了 “我是移民我主贵,缺钱缺粮政府给”的盲目优越感和依赖思想,产生了不思致富、不谋致富的惰性心理,阻碍了自己致富的路途,也影响了左邻右舍致富发展的步 伐。

这种在发展上安于现状、不思致富的颓废心理,与现代社会发展和广大移民群众希望尽快致富的大环境格格不入。要扭转这种现状,一是要通过移民村的宣传舆论阵地,对这些移民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坚持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此八荣八耻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创业致富观。二是要宣传自主创业勤劳致富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树立这方面的先进典型,介绍他们最初的生活状况、创业致富的曲折过程、创业成功生活改变的富 裕现状,总结推广他们创业致富的体会和经验,增强的扩大先进人物、先进典型的社会影响力,使这种典型在移民经济整体发展中,产生“影响一批、带动一批、发 展一批”的引领效应。三是完善前期帮扶和后期表彰奖励机制,对自主创业勤劳致富的移民户,在创业之初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扶持,在创业中给予帮助和指导,在 后期取得成效后给予表彰和奖励,使广大移民群众明确致富的方向和途径,形成人人思创业、户户想致富的经济发展氛围。

3、加强知识与技能培训,增加致富能力

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后,针对其不适应安置地生产环境、生产方式的情况,

要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教育,向旧的生活习惯和不健康的生活习俗宣战,用新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教育移民引导移民,使之从思想上适应安置地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

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农业耕作管理特点、工业发展的程度和劳动力需求、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市场 前景,按市场所需的不同的行业和工种,按务工移民不同的年令和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分类型地组织移民务工对象,实施操作技能培训和知识培训,提高移民在农 业耕作、进厂务工、三产服务方面的基本技能,努力使每个移民劳动力都掌握12门适用的技术,每个移民户至少一人就业,造就出大批技能型移民。

移民经过生产技能培训之后,首先要在以土地为基本资源的特色农业发展方面加强服务引导,安置地基层管理部门要在移民部门指导协调下,做好移民新村生产发展、移民增收、群众就业等服务工作,组织移民参观种植、养殖基地,调整移民种植观念,了解学习科学的耕作方法和种植模式,实施特色产业发展行动,立足村域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扶持移民发展特色产业,拓宽移民创业致富渠道;其次要疏通企业用工信息渠道,增加移民进企事业务工的机会;同时加大后期扶持力度,帮助移民群众发展自己的企业,拓展致富的门路和渠道。

4、加强政策引导、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后,针对移民村在经济发展中项目选择难、项目建设难、运行管理难的情况,关健是要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看准市场”方面做好做足文章。

在移民村经济发展中,要注重“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突出发展优势 特色产业,实施“试点探路、典型引路、联户发展、整村推进”的方式方法,通过滾雪球式发展,逐步形成连点成片、区域发展的整体格局,有效拓宽农民的增收渠 道。在“一村一品”的模式的发展中,各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在资金、技术、产品销售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将信贷扶贫资金、小额信贷资金、农发资金等重点向 移民村倾斜。有关部门要积极提供各项服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县、乡、村各级技术协会、学会、研究会作用,积极发挥“农村能人” 影响效应,及时提供技术指导,破解产品销售难题,为群众生产解除后顾之忧。

在 移民村特色产业、特色经济的发展中,要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把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专业化农业协会和移民四个基本方面有机地沟通起 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要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良种化、技术操作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的要求,在项目选择上看准市场认真比选,在项目建设 中按照标准严格质量,在项目建成运行后明确责任、科学管理,使丹江口库区移民村的经济发展步入稳步、快速发展的轨道,使移民村“能发展、快致富”的目标尽 快得到实现。                                  

 

上一篇: 丹江口库区搬迁移民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下一篇: 丹江口库区搬迁移民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