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县志》中对于味经书院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味经书院,在城内东北姚家巷内。同治十二年,学政许公振袆奏建,邑绅吴建勋捐地以助”。[ 宣统《泾阳县志》卷 6《学校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年,第291页。]虽然当时陕省已有关中书院、宏道书院等几个传统书院,但这些书院已经不能满足陕甘两省士子读书之需要,味经书院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设的。味经书院虽属新办,但亦不免沾染了传统书院的一些恶习,书院风气浑浊不堪,学生吸食鸦片、告病旷课者日以益加。咸阳刘光蕡先生任味经书院院长以来,曾多次劝喻诸生,令“诸生自思来欲何为”。[ 刘光蕡:《烟霞草堂文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5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70页。]正是由于刘光蕡出台的一系列整治措施,味经书院之风气始得改变。光绪十七年,在味经书院创设十九年后,时任陕西提督的柯逢时,在书院东面创办了“味经书院刊书处”。柯逢时曾上书光绪皇帝,在奏折中详细分析了在陕省创设刊书处的缘由:
再陕西藏书既少,板本无多。自南中贩运来者,由陆路其价甚昂,寒士每苦难得,往往购买俗恶坊本,经文则删节不全,字句则讹缪不堪。积久相沿,遂成风气。南北山距省更远,并坊本亦复难寻。[ 味经书院校刻:《毛诗注疏》,《奏折片》,光绪十九年陕甘味经书院重刊本,第1页 a。]
柯逢时的此篇奏折,刻在味经书院重刊本《毛诗注疏》之卷首。通过此封奏折可知,陕甘历来藏书并不丰富,且自川蜀购书则往往价格过高。苦寒士子,只得购买坊本,但坊本恶俗不堪,删节讹缪,于陕甘学子几无益处。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官书局的刻书活动如火如荼,这对于陕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因此,陕甘两省亟需及时跟进,创办自己的官书局。
但陕甘地处僻远,经济落后,创立官书局困难重重。正是基于此种困境,学政柯逢时及时引入了民间资本,味经书院刊书处才得以创立。《泾阳县志》中对于刊书处创立的相关情况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光绪十七年,岁在辛卯。秋八月,陕西提督、学政武昌柯创立刊书处于书院之东,以院长总其事,以监院为董事,司财用出入及一切刊刷之事,以肄业生任校雠。其刊书以十三经、廿四史为主,旁及通鉴、通典、通志、通考,一切子集掌故有用之书。[ 刘光蕡:《陕甘味经书院志》,赵所生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6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页。]
在“味经书院”条后,《泾阳县志》顺带将《刊书处办法章程》也一并附在其后。时任味经书院院长的刘光蕡,特立《味经书院刊书处校勘章程》,分为识本意、严校勘、储书籍、程功课、别第等、严初校、明赏罚、重道义、广储才等九条。同时他也另立“求实得”与“贵用心”两条,系冀校勘学生以此自为勉励。关于重刊本《毛诗注疏》的校勘细节,从“严校勘”条可以看得十分明白:
严校勘。知校书本意,则校勘札记即各生之课程日记也,故宁详勿略,宁严勿宽,宁泛博勿固陋。校书之体宜然,即看书之法,亦是如是。不但经书文本须详加考覆,即注疏所引各书,亦需详晰对勘,一字一画,必求其的确。始则本书自相考证,又与他书对勘。必使一毫无憾,则刊出必为善本,其人亦即为善读书也。学问功夫不进益,吾不信也。[ 刘光蕡:《烟霞草堂文集》,第2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