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农业科学 » 正文
清原满族自治县“红河模式”实现的路径
 
更新日期:2019-06-13   来源:农业经济   浏览次数:30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促进传统景区升级、开发新兴景区清原红河漂流景区从2003年开始建设,摸着石头过河一路探索发展,从泥腿子变成正规军,广大贫困居民在参与旅游产业的

 
1.促进传统景区升级、开发新兴景区
清原红河漂流景区从2003年开始建设,“摸着石头过河”一路探索发展,从“泥腿子”变成“正规军”,广大贫困居民在参与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实现脱贫,其带动效益影响镇、县、市三级政府,帮助周边347户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周边新开发岗山花海等9家景区。景区凭借资金、客流、物流等优势资源成为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核心,因此保证景区的快速稳定发展是实现精准扶贫的的关键。精准脱贫的实现需要贫困村周边景区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理念,从数量和品质两方面综合提升。景区不局限于传统的封闭景区,还涵盖国家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多种类型。促进传统景区的升级以及开发新兴景区目的是保障景区的核心作用,拓宽贫困村与外界的开放性联系,拓宽贫困村和景区的网络空间结构模式。
2.强化景区对贫困乡村的带动
最大限度的发挥景区的带动作用是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综合考虑景区在市场、可进入性、产品方面的综合吸引力。首先,景区和贫困村之间共享客源市场,景区的客源流决定了贫困乡村的客源,基于此景区的打包营销战略是增强乡村知名度的主要途径,实现双向联动;其次,交通成为景区和贫困村物质和人员流通的纽带,要利用一切机会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红河漂流景区设置班车来往景区与贫困村之间,将景区与贫困村、与贫困人民的互动性逐步增强;最后要实现景区与贫困村的优势互补,景区的开发往往注重旅游资源,周边的乡村应该转换思路,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与景区形成互补,扩展游客的旅游体验。红河漂流以惊险刺激著称,周边村镇以乡村旅游为依托,游客可在惊险刺激之余欣赏美景、品尝美食、呼吸新鲜空气、体会东北特色民俗,达到共同发展。
3.景区与贫困村聚合发展
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本质就是景区周边贫困村借助景区的优势来发展旅游,进而实现脱贫目标。景区应该突破传统的固有观念,打破景区的地理界线,实现和贫困乡村的聚合发展。游客对于景区的地理界线相对比较模糊,周边村落的状况也会直接影响到游客体验,景区与周边贫困村的各自为营不利于区域的长久发展。旅游聚合体的成立使区域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景区解决了劳动力问题,获取了稳定的供货渠道,并赢得了游客满意度的逐年攀升,景区稳步发展;贫困居民聚合到了额外的收益,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通过旅游协会的全方位培训,自身的素质也得到了提升;贫困居民个体的发展及脱贫就形成了规模效益,实现贫困村整体脱贫。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拓宽了贫困户的谋生手段,不仅仅依靠单一的农产品收入,通过培训的到素质的提升,从传统农业劳动力发展为现代服务劳动力,贫困村劳动力结构得到优化,实现了思想和物质的双脱贫,保障精准脱贫的可持续发展。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清原满族自治县“红河模式”实现的路径

下一篇: 清原满族自治县“红河模式”实现的路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