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育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1951年在哈佛教育学院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倡议高等学校 “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2015年6月欧洲高等教育区第九届部长会议上通过的《埃里温公报》明确指出:“鼓励、支持高等学校和教学人员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大学课堂基本也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也只是做笔记,最关心的仅仅是考试题和标准答案,对于专业的知识体系建立似乎并没有多少兴趣[4]。美国大学开始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研究[5],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完成了浸润式学习、金字塔课程体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先进教学方法的探索。高校和教师进行了大量教学创新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智慧,使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位置。英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优质教学的理念作为一种思想,从国家、学校、教师、学生等参与者,渗透于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所有教育层次中[6]。英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优质教学主要有四个关键环节:学生课前课后的阅读与写作、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课下的实践与服务以及对整个教学的评估与反馈。
借鉴国外本科教育质量的先进经验,我国很多高校也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活动[8]。北京大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中,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北京大学在2012 年秋季学期正式启动了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相结合的“小班课教学”试点工作。首先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科学五个基础学科中进行试点。小班授课的效果首先体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内容更加精、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索学习的欲望,同时也使师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慕课” 引入了本科教学体系,搭建了“北大课程在线”课程平台,教师同步利用慕课在校内开展了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继续教育主要是高等教育机构利用自己的教学优势对社会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实时补充、拓展和提高,具有完善社会成员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作用,更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国的高等继续教育是对高等教育的有力补充,先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延伸,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高度关联性,因此学习者的学习要实现与外部情景的适应和融合,在情景化的环境中促使学生积极构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