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辅导员心理资本的问题研究取向
目前针对辅导员心理资本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主要从辅导员心理资本缺失的角度进行探讨。钟海镜(2015)的研究认为辅导员队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心理资本缺失,辅导员缺乏普遍的身份认同、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对工作前途感到迷茫、缺乏抵抗挫折的韧性[1];何登溢和于淼(2015)的研究也指出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包括多种角色冲突,职业认同缺乏、职业倦怠明显,职业期待降低、知识储备匮乏,职业价值迷惘、专业技能短缺,职业幸福感弱[12];周敏和胡海青(2017)也指出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低、职业发展前途悲观、心理压力大,紧张感增强[13];吴丽玫(2015)认为辅导员存在心理资本缺失现象,具体表现为职业认同缺失、乐观心态缺失、目标激励缺失以及恒定毅力缺失[14]。此外,还有一些研究重点探讨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这些研究普遍关注辅导员消极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以及行为,以问题导向为主,而并未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辅导员积极正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2辅导员心理资本的开发
当前,研究者对辅导员心理资本的开发提出了不同的指导和建议,大致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第一,从心理资本四个维度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育。如姜丽红(2017)、钟海镜(2015)、周虹和董丹辉(2016)等人的研究从心理资本四维度视角提出要增强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韧性以及充满职业希望[1][15][16];第二,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提出心理资本开发策略。微观层面,研究者指出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提高辅导员的组织支持感,开发辅导员心理资本训练活动,对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以及确立辅导员的专业化地位;宏观层面,倡导对辅导员进行生涯指导和个性化服务,创新管理理念和培养模式,为辅导员创设良好的心理资本开发环境和氛围以及建立长效的心理资本档案管理和跟踪机制[17][18]。第三,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视角进行心理资本开发。如有研究者指出要重视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树立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发掘职业潜能,增强职业意志以及培养职业自信,进而加强对辅导员心理资本的开发与建设。
2.3辅导员心理资本相关变量研究
现有关于心理资本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员工、大学生及高校教师领域,并且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硕,但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是具有双重身份的高校教师,其心理行为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心理资本研究的特殊性,所以其他领域的研究未必适用于辅导员心理资本的探讨。针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辅导员心理资本相关变量的实证研究文献仅有7篇,主要从心理资本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分析。直接效应方面,有研究发现辅导员心理资本对工作投入、主观幸福感、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这说明辅导员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其对工作的投入更大,绩效越好,感到更幸福;同时,辅导员心理资本对职业压力、职业倦怠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这说明辅导员心理资本水平越低,他们的工作压力感越强,对工作更感到疲倦[19][20]。在间接效应方面,研究者验证了辅导员心理资本在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以及组织公正与工作投入中的中介作用,这说明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在个人或环境因素对自身工作业绩、工作投入度的影响上发挥中和作用;也有研究证明辅导员心理资本通过工作投入对工作满意度产生正向预测作用,通过职业压力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正向预测作用[2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