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起源、扩散及其启示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企业经济   浏览次数:34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起源、扩散及其启示一、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起源2007年春季,一场金融风暴在华尔街酝酿。美欧媒体开始频繁出现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起源、扩散及其启示

一、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起源

2007年春季,一场金融风暴在华尔街酝酿。美欧媒体开始频繁出现一个大众比较陌生的词语--"次级房贷"。而在接下来一年多时间里,由之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更使得一批"明星"级金融巨头濒临破产困境。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当年春天,美国次贷行业崩溃,超过20家次贷供应商宣布破产、遭受巨额损失或寻求被收购。由此,广为世人所知的美国次贷危机渐显峥嵘。 所谓次贷,是指美国房贷机构针对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群专门设计出的一种特别的房贷。相对于风险较低的"优质"贷款而言,这类贷款人的还贷违约风险较大,因此被称为"次贷"。
从2001年到2005年,美国房市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保持繁荣,这也刺激了抵押贷款机构超常规发展的欲望。受利益的驱动,一些银行等放贷机构纷纷降低贷款标准,使得大量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加入了贷款购房者的大潮,成为所谓"次贷购房者"。美联储前货币事务局局长文森特·莱因哈特认为,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是许多(美国)家庭基本没有通过资产积累创造财富的公开途径,只有一个例外:大量资源可以帮助人们对住宅进行杠杆式投资,政府也对此提供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如抵押贷款还款利息的税收减免等。"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忽视风险的结果,为危机日后全面爆发埋下了隐患。2005年8月份,美国房价达到历史最高点,此后美国不少地区房价开始回落。到2006年,房价上涨势头停滞,房市开始大幅降温。房价下跌使购房者也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与此同时,美联储为抑制通货膨胀持续加息,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在截至2006年6月份的两年时间里,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利率先后提升了4.25个百分点。由此,出现了大批"次贷购房者"无力按期偿还贷款的局面,次贷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扩散

在经历了2007年前几个月的发酵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蔓延到购买了次贷支持证券的投资者。2007年6月7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基金停止赎回。惊恐、疑惑的投资者很快发现,这两只基金持有大量与次贷有关的证券。在美国,个人向银行等放贷机构申请住房抵押贷款,放贷机构再将住房抵押贷款作为一种资产"卖给"房利美和房地美等机构。后者将各种住房抵押贷款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ABS),经由标准普尔等评级公司评级,然后再出售给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等投资者。这个过程被称为"资产证券化"。在美国住房市场繁荣时期,上述过程运转流畅,购房者、放贷机构、负责打包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银行和购买这部分证券的投资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但这场在美国住房市场泡沫中形成的投机盛宴注定不能长久。随着越来越多的次贷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损失开始弥漫,最终波及到持有次贷的各类投资者。但当此时,华尔街对即将到来的风暴似乎毫不知情。7月19日,纽约股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创下历史新高,首次突破14000点大关。##end##

到2007年8月份,随着大量次贷形成坏账,基于这些次贷的证券也大幅贬值,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从美国花旗银行到德国德意志银行,从英国汇丰银行到瑞士瑞银集团,全球各地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均发现自己手中持有大批次贷支持证券。由于这部分证券缺乏流动性,其价值和风险均难以判断。不少金融机构为满足有关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要求,开始抛售资产,停止发放贷款和储备资金。一时间,银行系统惜贷气氛浓厚,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短缺,这种现象又被称为"信贷紧缩"和"信贷危机"。2007年8月6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宣布破产。8月16日,美国第一大商业抵押贷款供应商全国金融公司濒临破产边缘,此后该公司从银行集团获得110亿美元紧急贷款后逃脱一劫。9月14日,英国诺森北克银行发生储户挤兑事件。以上事件只是信贷危机中众多金融机构境遇的一个简单写照。在此期间,随着美国房价下跌,房贷违约率上升,房贷支持的证券价值缩水,众多金融机构宣布遭受巨额损失,有的宣布破产或被收购。2007年9月17日,格林斯潘首次承认,美国房市存在泡沫,并警告说美国房价有可能超出大多数人预料,出现两位数的降幅。为应对金融动荡,美联储等西方央行开始采取联手行动,向金融市场投放资金,以缓解流动性不足,增强投资者信心。从2007年9月到2008年4月,美联储连续7次降息,将基准利率由5.25%大幅削至2%。除此之外,美联储还宣布降低直接面向商业贷款的贴现率,并通过向投资银行开放贴现窗口、拍卖贷款等方式,持续向金融市场投放资金。尽管如此,次贷危机开始向美国经济基本面扩散:失业上升、消费下降。2007年四季度美国经济下降了0.2%,为2001年三季度以来最糟糕表现。

全球金融市场在动荡中迎来了2008年,这注定又将是华尔街的一个"多事之秋"。从年初到现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大致经历了两个高危期。在第一个高危期中,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陷入困境,最终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3月14日,美联储宣布,对陷入困境的贝尔斯登提供紧急贷款。但贝尔斯登最终没能"挺"下去。两天后,即3月16日,在美联储极力撮合下,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元的"跳楼价"将自己卖给了摩根大通银行。美联储则为这笔并购案提供了大约300亿美元的担保。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财长保尔森事后说,之所以对贝尔斯登采取断然措施,并提供政府担保,主要当时市场对贝尔斯登破产没有任何精神准备,而贝尔斯登与其他金融机构有千丝万缕联系,其一旦破产,将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无法预料的打击。尽管从救助贝尔斯登开始,美国舆论对用纳税人的钱救助华尔街投行提出了质疑。但从效果来看,美联储的举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忧虑。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次贷危机一度缓和,纽约股市也出现回稳迹象。4月份纽约股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上涨4.5%,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上涨4.8%,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5.9%。当月美国花旗银行、高盛和德国德意志银行的负责人均表示,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不过,接下来事态的发展明显超出了外界的预料,也证明西方主要金融机构负责人对当时金融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进入2008年7月份,美国金融市场再度紧张起来:投资者开始担心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有可能陷入困境。"两房"是私有企业,但又作为"政府授权企业"享有各种优惠。次贷危机爆发后,有政府担保背景的"两房"地位更加突出。同时,为谋求更大市场,"两房"也大举扩张,发放了更具风险性的贷款种类,这导致亏损不断扩大并形成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危机。在过去一年中,"两房"亏损达到了140亿美元。"两房"股价也暴跌了约90%。9月7日,美国政府再度出手,出资2000亿美元接管"两房"。保尔森的解释是,考虑到"两房"的庞大规模和对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两房"中任何一家企业垮台,"都会使美国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动荡",因此,接管两公司是当前保护市场和纳税人的"最佳手段"。但"两房"问题只是第二个高危期的一个序曲,随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美国多家重量级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局势演变成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银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同日,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17日,美国政府被迫对陷入困境的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高达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9月20日,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了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21日,美联储宣布批准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实施业务转型,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即普通商业银行。25日,美国监管机构接手美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银行。

三、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启示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实际上宣告了上世纪80年代末由“华盛顿共识”所确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破产。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国内投行的证券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一旦第一块骨牌倒下,就会不断出现逐级放大的连锁危机;第二,由于各国金融的不断开放,美国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所以此次金融危机上对全球的资本市场造成了强烈冲击。这些事实再次证明了放任市场自由发展最终将导致市场危机,金融自由化必须慎之又慎。总结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起源、扩散和带来的危害,可以给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得出以下教训:

    首先,发展虚拟经济必须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其实已经告诫我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最终破灭。当前我国沿海地区和其他一些重点城市正在全力以赴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即把大批制造业转移出本地,将腾出的空间作业态转换,重点发展金融、通信和设计研发等现代服务业。此刻,如何避免美国经济所走的弯路,避免经济过度虚拟化后形成泡沫经济,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我们眼下正在探索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应当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生产性服务业也称“2.5产业”,介于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之间,包括设计产业、创意产业、科技交流和科技服务等;它既是服务业,又和实体生产性经济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可实现产业升级,又可有效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变质为泡沫经济。    

    其次,必须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本来可以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效率,但当风险足够大时,分散风险的链条也可能变成传递风险的渠道,美国的次贷风暴即很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当前我国正在鼓励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美国的教训警示我们,在开发金融衍生产品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监管,避免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开发,从而控制风险的规模

    最后,对内我们要严格控制金融混业经营带来的连锁风险,对外更要控制金融开放的业务范围和节奏,设置适当的“防火墙”,防止国外金融危机对本国金融体系的传染。

 

上一篇: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起源、扩散及其启示

下一篇: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起源、扩散及其启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