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使学生树立起一种“农本”[8]价值理想和理念。要想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以一根有文化内涵的教学主线来提升教育理念。《农事教育》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重农思想。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思想在自商周以来数千年农业社会发展中绵绵不绝。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始于春秋时期,立于秦汉年间[9]。2006年5月20日,这个中国古老的历法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以谚语、诗歌的形式传达出农业与气象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了生态化的农耕方式,系统宏观的认识模式,修身养性的精神生活和感悟生命的宗教文化[10]。我们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农事教育课中引导学生产生重农思想的切入点。一则能以朗朗上口的农事谚语,传授传统农耕精髓。比如春风时节学校已经开学,在教室间穿梭的学生,往往能看到校园各处在浇返青水。借用“春分风多雨水少,冬麦返青把水浇”的农谚,可以在农事教育课上向同学们解释浇返青水的道理。再如芒种时节,植物旺盛生长期,借用“芒种雨少气温高,稻田中耕勤除草”的农谚,向同学们解释气候是如何影响农事活动的。二是能以诗意的语句追述浓厚的乡愁。惊蛰时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种物候的变化,会激发学生们热烈地讨论这个时节家乡的变迁。几节课下来,可以发现学生们带着愉悦、好奇、求知的心情来上课,部分同学养成了一到节气就先上网查阅相关知识的习惯。他们越来越体会先民的智慧,牧歌式的生活,父母的辛劳。这种乡愁的激发,自然会引起思想的共鸣,可见,二十四节气的讲述能够引导学生自然而然产生重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