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试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浏览次数:41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试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充分发挥学科

 

试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充分发挥学科课程渗透的主渠道作用,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以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文明教育  途径与方法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这一战略要求,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end##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着由和谐到失衡、再到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但这种和谐更多地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和谐关系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上保持和谐的同时,也出现了阶段性的、区域性的不和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开始不安于自然的庇护和统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试图改造和改变自然,而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提高。这时,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利用”变为“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大规模消耗带来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最终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等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迅速升温。1972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90年代以后,《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一系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文件相继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思考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的真正觉醒和生态文明素质的普遍提高。大学生是具有较高觉悟和文化素质的公民群体,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人类环境的保护者、创造者,因此,当代大学生是否掌握环境知识,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是否懂得如何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通过环境、资源、生态知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观、价值观,并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能,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文明的科学知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21 世纪将是生态文明的世纪,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纪。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将愈来愈激烈;另一方面这种竞争又愈来愈取决于能否更好地运用高科技手段,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减低消耗,改善生态环境,生产绿色产品,打开绿色通道,发展绿色经济。哪些国家在这方面做得越好,就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优势。而这一切首先取决于人民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和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大学生是掌握当代科技知识的主要群体,处于竞争的前沿,同时他们又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是传播和实践生态文明的生力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明素质,从而有利于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end##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原因分析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呼唤生态文明教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它的提出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飞跃。一方面,他要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求人们要树立长远观念、全局观念、全球意识、平等观念,高扬人文理性旗帜,追求真善美,理解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与人生幸福;另一方面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人的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他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处理好人与自身的关系,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平衡的心态,以便构建好自己良好的生态人生。

  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素质的内在要求。现代社会,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是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融入社会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要求人们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民族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当代人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统一起来,产生一系列的责任、义务及行为准则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拓展,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教育在为高校教育注入新的内涵的同时,也为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提供了思想上的帮助与指导。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相关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3、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生态文明教育的紧迫性日益增强。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相比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重视专业环境教育,但却忽视环境普及教育,没有把环境素质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列入培养目标。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类选修课程存在数量偏少、结构不合理、体系不完整等问题,这使高等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形成良好环境道德素质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广大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薄弱。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举办的亚太地区大学校长务虚会上指出:“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环境教育工作的进步是明显的。但目前中国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从现实的情况看,当代大学生在生态文明素质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意识淡漠,环境知识欠缺,重大生态问题的冷漠意识和缺位、生态责任意识淡薄,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如何在高校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效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四、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坚持育人为本,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现代文明意识,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培养其健全发展的自觉性;引导大学生强化“地球家园”的意识,不仅使之学会关心自然、社会和他人,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义务感;鼓励大学生通过参与环境建设实践,增强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提高处理生态问题的能力,形成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生态文明素质,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充分发挥学科课程渗透的主渠道作用。学校要结合教育资源,积极构建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体系。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课程中,坚持将课堂教学渗透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要鼓励各学科教师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着力寻找相关结合点和渗透点,科学确定渗透量,注意渗透的适度性,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有计划、有系统地渗透生态文明知识。

3、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大学校园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陶冶人文精神的校园景观,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对大学生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品德教育。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要积极开展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校园”。要充分发掘第二课堂的教育潜力,努力营造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

4、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学校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生态文明知识。要有计划地利用每年的中国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要充分发挥班会、晨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团队日等教育途径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演讲、辩论、征文、摄影比赛、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内容与形式,切实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5、发挥社会实践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实践活动课程,注意围绕生态文明的热点问题,促使学生通过行动研究解决身边的现实生态问题,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结合社会发展的形势和现实需求,在了解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组织和安排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要重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生态文明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和爱护每一棵花草树木开始,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余志键 [J]  生态文明与生态教育 教育探索,2007.03

2、曹群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内容探析 [J]  思想教育研究,2008.03

3、刘经纬 试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J] 中国高教研究,2006.04

4、张梦飞  赖章胜   [J] 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  经济与社会发

展,2007.10

 

上一篇: 试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下一篇: 试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