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肩负着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出适应新经济发展的人才的重任。“新工科”建设以来,各高校纷纷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初现成效。但反思学校工程人才培养全过程,仍然在以下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一)工程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一直以来,我国对工程人才的培养还停留在理论知识教授的模式上,对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对课堂教学的重视,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导致了学不能致用,最终致使培养的工程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高校没有站在市场需求和行业要求的高度上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学科分布不合理,致使要么市场需求饱和,要么人才供给不足[12]。
(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新工科”的诞生和发展在对高校工程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对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更是寄予厚望。目前,我国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数量结构上,缺少国内外知名的行业企业专家作为领路人,缺少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实践教学团队,且在学科、专业之间分布不均衡;二是“双师双能型”教师中,部分教师存在持有相关职(执)业资格证书,但行业经验和工程实际经验匮乏,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现象;三是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受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四是尽管中青年教师教学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教学经验较少,距离骨干教师还需要时间成长和进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业转型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如果高校师资队伍的思维与知识更新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长此以往,导致校企脱钩,最终影响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13]。
(三)教学模式相对陈旧
长久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严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多依照学科逻辑,缺乏多学科的综合与交叉;在课程教授上,多依照教师的主观意愿,缺少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全盘分析;在授课途径上,多以讲授为主,缺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开阔的视野,知识面狭窄,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无法满足工作岗位需求。
(四)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不尽合理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对人才培养质量举足轻重,主要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设置两个方面。
在理论课程教学环节上,主要存在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够前沿,部分课程知识体系单一,多重视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而忽略了其他专业知识的融合,不能满足学科综合、交叉、补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