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1、体现个别教育、因材施教,增强教育针对性。近来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高校师资不足问题凸显,高校生师比已大大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1:18的设置比例,我校也不例外。辅导员、班主任往往承担着超大班额的学生工作量,同时身兼教学、科研等数职,多种工作的叠加,令大家身心疲惫难以抽身与学生实时交流、互动,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和疑惑,使教育缺乏针对性。当前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依然处于抛锚风险期,但是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存在学业、交往、家庭、心理或思想等多方面的问题,更需要老师适时的关切并对个别情况并予以正确引导。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作为“分内之事”担当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四个引路人”作用,引导学生心中有理想,成长有目标,脚下有行动,全面发展,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2、密切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教育,提升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学生的参与合作能力相对较强,这是“班级管理制”的优点,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阵地,也是必不可少的模式。然而“班级管理制”对一部分相对弱势的学生,往往在自我表达、与人相处等方面容易被忽略或无视;对于某些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偏差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成长得不到有效保障。导师制为师生交流搭建了便利平台,师生双方逐渐建立起互信,互动关系,师生间密切度、情感依存度不断加强。导师制改变了传统的知识灌输和纯粹说教的教育方式。在一个良好的情感互动空间中,情真意切的关怀让学生易于敞开心扉乐于将自身的问题和盘托出,有助导师及时有效找出问题症结并加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引导,学生更易接受从而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3、教育全方位,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导师制改变了传统的赶“一群羊”式的“班级管理制”,是对本科传统培养制度的突破和创新。教育模式由大而化之的笼统模式转变为“网格化”教育管理工作格局,教育者由单一的教学职能转向为复合型教学教育职能。在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加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目标以及通过指导学生积极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要求,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理性分析、明辨是非,不畏艰难,顽强拼搏。最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优缺点,从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改进学习方法入手制定相应的指导计划,接受学生在专业发展、继续深造等方面的咨询。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加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辅导,引导学生静心学习、刻苦专研、加强磨炼,求得真学问,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扎实学识。通过鼓励和督促学生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开拓创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学生开展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增强奉献祖国的意识。通过对学生升学、就业等活动的指导,学生就业率、升学率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