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创造性的应用表演道具以提高团体操表演效果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艺术评论   浏览次数:31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创造性的应用表演道具以提高团体操表演效果摘要:团体操作为大型的表演活动,参与表演的表演者数目巨大,且表演者大多都是没有经

 

创造性的应用表演道具以提高团体操表演效果

摘要:团体操作为大型的表演活动,参与表演的表演者数目巨大,且表演者大多都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在短期内要完成难度较大,可看性高的肢体语言动作和突现变化多端队形十分有限。为此,团体操在创作编排过程中,除了必须打破肢体语言动作创作和队形变化表演模式局限性外,应注重挖掘表演道具功能运用,以提高团体操的表演效果。

关键词:团体操;创造性;道具;表演效果

道具在团体操中的运用极为普遍,发展至今已不再是简单弥补肢体动作缺陷,丰富人们的感官视觉,从某种意义和层面上讲,早已超越了只有动作才能表达的含义。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红花需要绿叶衬”。从主客体角度分析,显然,“客体”不仅可以丰富“主体”的表现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对“主体”本质认识,“主体”不能明示的含义,且有时可以通过“客体”加以说明,加以引导,加以暗示。道具在团体操中的作用何不如此呢?只不过道具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具有显著的艺术性和代表性。它不但与其它“客体”一样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更重要其还作为传承着精神文明物质载体工具,浓缩和吸收人类“主体”精髓,凝聚着智慧,阐释着意蕴,象征着不同时代、地域、风格、背景等。道具在团体操中巧妙合理运用,不但可以点缀和烘托表演气氛,而且还能为表演起着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创造象征性道具以促使主题突出直观

作家秦牧曾经说过,离开了思想的美,就没有艺术的美,艺术的美在于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任何形式艺术表演都应该紧扣主题,突出中心思想,表现某一实际精神意义,否则表演是豪无意义,是毫无艺术可言。象征性的道具就是表现某种意义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道具,具有直抒其意,直接表达编导创编旨意,反映编导创作作品的精神内容和价值取向,有很强的再现特征,是一种非细致分析,一蹴而就用意形式。

道具在团体操中的存在形式(从广义上讲)主要概括为二种,一种以“动态”形式存在,主要指表演者身穿的服装道具和手持的表演道具。另一种以“静态”形式存在,主要指环境设计的烘托道具,由完全静止道具,或大多处于静止状态,有时由人为操作瞬间运动道具组成。为此,在创作象征性道具时,不仅可以从“动态”形式道具入手,而且还可以从“静态”形式道具入手,创造更具典型性、代表性、特色性的象征性道具,以突现主题。包括道具的色彩、图案、款式、造型等元素。##end##

列宾曾经说过,“色彩就是思想”[1]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已经知道色彩运用,他们用天然的赤矿粉作为颜料在身上文身,以表达某种思想,反馈某种信息;现在经过千百年的演变,色彩运用就有其更深层次内涵。象征着某一种文化底蕴,代表着某一文化符号,传递某种情感信息。道具图案、款式、造型与色彩一样,随着形式不同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底蕴也不同,反映的艺术主体性格特征也不同。“缘物寄情”物体道具使用得当,运用的合理,常常能收到其他手法所达不到的艺术境界和效果。北宋陈炀著《乐书》中曾经提到:“乐之在耳为声,而可以听知;在目为容,而不可以貌覩。故先王之制舞也,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发扬蹈厉以见其意。”先王借用“干戚羽旄”为道具以突出其仪容,以“发扬蹈厉”等肢体语言以示其意,不也是这个道理吗?体物察情,团体操在创作中应洞悉道具深

                


邃,特别是象征性道具。把握其“内在”实质特征,广采博取,精心的创筹运作,才能成为“作品”

之中的典范。

第十届全运会开幕式上大型团体操表演就是一个成功的表演典范。较往年一些传统大型团体操表演,有其特殊的一面。最特殊一面要属创造性利用了一些象征性的道具,它的贯穿和利用,使得整个团体操形态饱满,主题突出,中心意思表达清晰,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的运作模式,迎合了大众化观众观赏心理,给观众视觉上带来极大的冲击力。这台大型团体操,编导在象征性道具运用方面,不管是形式存在和内容呈式都有巨大的突破,其中包括色彩、图案、款式、造型等方面,极大地概念性地强化了整个表演主题,充分体现了编导的丰富想象力。表演开头,编导以“雨花石”道具作为引子,通过金色灯光照射,象征性突出再现远古山体和阳光,共同表现荒芜原始的自然环境景象。尔后“雨花石”瞬间开裂,像云一样散开,与此同时编导又应用绸缎制作的“江河瀑布”象征性道具飞奔而下,以此表达远古时下自然环境的恶劣,天气变幻莫测,翻覆无常。最后先民劳作、生活、创造……共同体现《铸造辉煌》主题。中篇《锦绣江苏》,同样运用小桥、小船,鹭鸶、雨伞、荷花、雨伞边上的银色雨丝、波光粼粼的巨大水池等象征性道具,把整个江南小桥流水,繁华似景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反过来思考,如没有这些象征性道具参与,光靠肢体语言动作串和队形变化支撑,江南特色能如此突现吗?表演能取到如此效果吗?恐怕对于大多数的观众而言,这时不是“雾里看花”,就是活生生的“睁眼瞎”。

象征性道具直接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体现主题意韵。团体操象征性道具运用不但帮助观众解决肢体语言动作理解的盲点,而且从强大形式和表象上,渗透创作灵境,相得益彰,主题中心更加直观形象突出。

二、创造情感外化道具以节省排练过程中人力资源消耗

情感外化是一过程,由内在的情感转化为外在情感的过程,内隐的情感表达为外显情感的过程。而情感外化道具是一形式,是一载体,是直接把内在艺术情感转化在外在道具上,把外化的情感寄于具体的某种物体上,达到外显的转换目的,形成情感的延伸。由“不可见之物”变为“可见之物”;由“无形之物”变为“有形之物”。

团体操是一项集体性很强的项目,它完成需要众多表演者参与,特别是在体育场进行的表演,参与表演的表演者达到数千人之多。人员数量众多必然会导致团体操编排和组织排练困难——繁琐、复杂,需要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此,团体操容易使人产生“劳命伤财”之感。可由于团体操表演呈现特点气势的宏大,是其它演出活动是无与之伦比和替代的,人们对团体操的表演喜爱程度和心目中的地位不但未衰减,反而呈上升趋势。因此,对团体操而言,真正有待于解决问题是在不影响其表演气势和可看性的前提下,如何节省排练过程中资源消耗,提高表演效果。

创造情感外化道具,加之以运用,以解决排练过程中人力资源消耗。道具只是一种物体,从自身角度出发,是根本没有情感可言,但经过艺术加工塑造道具就大为不同,渗透了编导的情感,载有编导的意想信息。托尔斯泰曾指出:“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 [2]为此,经过艺术加工的情感道具,同样可以传达情感,感染观众,甚至有比人体用肢体语言动作所表达的意蕴更加直接了当,只不过两者在形式存在上有所不同,前者一般是以“静态形式”呈现,后者一般以“动态形式”呈现,但在编导眼中正谋合了“动静”互补对比艺术效果。创造情感外化道具以解决排练过程中资源消耗是可行的,关键是要注重创造情感外化道具科技化的含量,材质上的环保和经济,运用上的合理巧妙。

例如在第一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开幕式上《历代绵绣路》团体操表演,为了表现宁波人艰苦创业,远渡重洋经商理念,编导创造性采用情感外化道具。开始,一艘用纸糊大船从海水涌向沙滩时形成的层层涟漪岸边缓缓前行,慢慢的从船体下方由表演者抽出几十条的蓝色大稠带,并不断抖动以示大海汹涌波涛翻滚气势。随着船的不断前行,蓝色大稠带也在相应的拉长,待船快驶到场地正中间时,几十条的蓝色大稠带被拉到最长的位置,此时茫茫无际的大海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波涛翻滚、波涛澎湃、仿佛要把船只卷入到滔滔潮流之中,接着海水逐渐趋于平静,这时几十个表演者手持灯笼,一下子进入到海水之中,慢慢海水平静下来,整个海平面呈现碧波荡漾、灯光闪耀,渔火灯明,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景象。这时茫茫大海碧波荡漾的海水和星星灯光好象在向观众絮语着大海的另一个荒漠世界,随后波涛时起时落,变化无常,但还是阻止不了船只的前行。整个表演蕴涵了当时宁波人寻找新的未知前程信心和创业的艰辛。整场表演不但气势蓬勃,而且把历年扬帆启航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跟以往大型团体操的表演,整个表演仅仅只用了几百人,人数只仅占到其它大型团体操的表演三分之一,经济实惠是有目共睹的。

以上只是体现道具在团体操中的部分“替代”而形成的“物人联合互动”作用效果。大胆想象,假如有一天表演全部换成了“道具人”表演,整个舞台场地都变成了“道具人”的专场表演。到那时,人力资源的节省就可想而知。这种假设不是不能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艺术观念的更新和艺术创新的超越,要把虚幻的变成现实的,不真实的变成真实的还是能够实现的。对于远古的人类,谁又能想象,人类有朝一日能够把“活生生人”搬到银幕上;谁又能预测到,有一天人类能够飞向太空,并能在太空中生活、、、、、、任何的发明创造前提和来源不就是有个大胆的想象吗?

三、创造新颖科学“生活道具”以引导普通观众进入艺术境界

艺术欣赏受知识文化水平高低、知识面广窄、艺术鉴赏能力的强弱等多方面因素所限制。但要欣赏团体操的深层艺术内涵,达到一定的水平境界,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还着实有些难度。中国虽然已经有好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但由于历史原因,真正懂艺术,欣赏艺术,理解艺术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价值,辩识艺术作品的精芜、良莠的文化人还是十分有限。显然对于大多数人群而言,团体操的观赏,只停留在表层外部结构框架变化对感官刺激所带来的愉悦上,而真正的肢体语言深层内部框架理解表达的含义理解甚为欠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编导就要创造各种表演形式,使自己的作品涵义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理解,跨越欣赏者艺术欣赏水平障碍,运用一切可行性的手段形式引导、启发、帮助观众理解艺术、欣赏艺术,使之有感而发,使之潜移默化得到艺术熏陶,提升艺术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道具在团体操中运用意图,并不是为了只是表现道具的本身,而是为了间接性把观众契入表演意境,帮助观众捕捉道具之外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激发观众从物境到心境转换,使之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生活道具”尽管含有生活的影子,但也注入一定夸饰元素,包括大小、形状、造型等,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层次的,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不过,其不象“真艺术”“纯艺术”那样难以把握,难以琢磨,难以理解,使人扑朔迷离。其艺术表象特征:具体、形象、通俗,容易使人“读懂”。比如表演中涉及到的某一座桥、某一把伞、某一把扇、某一束花、某一块纱巾、、、、、、观众通过这些逼真形象化的“生活道具”,可以直接联想到自身的生活某一情景,尽管他们并不懂艺术是个“外行”,但是通过他们的生活阅历,足以明白团体操画面所表达意思。“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首先,要把道具作为观众感情的契入点,引导观众深入物境,而后再唤醒那些根植于观众内心情感,形成情感的激荡。

不过,道具要引导普通观众进入艺术境界,光靠生活中的形式道具照搬,显然不能引起观众太大兴趣,更不要说激起观众的共鸣。脱离道具的死板,注入科学元素,反映社会形态,在物象和意象的表现中,增加道具物体特征的第一印象,增强道具环节安排上“阴阳顿促”,营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表演氛围。逐步把观众引入美感到快感,快感到情感,激活观众深层次的感受和情感联想,形成精神上的共鸣,以达到身心威慑和震撼——那才是团体操表演效果最高境界,道具价值的真正所在。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歌德谈话[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115页

[2]托尔斯泰.艺术论[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46-47页


 

上一篇: 创造性的应用表演道具以提高团体操表演效果

下一篇: 创造性的应用表演道具以提高团体操表演效果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