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数学文化的性质
 
更新日期:2019-06-19   来源:数学教育学报   浏览次数:21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近几年数学文化这个词越来越多的被提到,查阅很多资料和书籍,其实没有一个统一的被广泛认可的定义,这些目前给出的概念其实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不同的人

 
近几年“数学文化”这个词越来越多的被提到,查阅很多资料和书籍,其实没有一个统一的被广泛认可的定义,这些目前给出的概念其实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不同的人对于“数学文化”的理解。根据鲍红梅、徐新丽著述的《数学文化研究与大学数学教学》中将这些观点总结为五个角度,分别是“数学学科的角度”、“文化的角度”、“数学共同体的角度”、“数学活动的角度”、“系统的角度”。其实以上五个角度可以概括为两个角度:数学的角度和文化的角度。“数学学科的角度”是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另外四个实质上都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数学文化的性质,并探讨了数学文化的研究方法。
追本溯源,数学文化这一个概念最早是由怀尔德(Raymond L.Wilder)在1950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来的。怀尔德给出的概念,是把数学本身看作一种文化,即是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他从人类文化的角度强调数学文化作为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所具有的文化特征[1]。由此,要理解“数学文化”,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文化”。
目前,对于文化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一致认可的结论。1952年,人类学家克罗伯(Alfred L. Kroeber)和克拉克洪(C.Kluckhohn)总结了164种人类学家对“文化”的解读[2],近几十年更是产生了更多新的理论。由此可见,“文化”这个词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宽广。生活中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词汇,比如“东方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无法给出统一的文化的概念,但是观察这些“文化现象”,可以总结出它们的一些共同点:都是在某个地域或者领域,围绕某个主题,与其相关的某群人类都具有一致的后天习得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不断深入,影响了这些人的行为活动,以至于内化成这些人的思维方式、性情和价值观,使之在生活成为一种自然,当具有这样认识的人足够多,持续的时间足够长,并由此创造出新的物质及非物质文明,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文化。同时,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发生变迁的。
在对文化的观察中,可以发现文化具有一些显著的文化性质:
文化的主体是“人类”。文化由人类创造,人类又受制于文化。比如在一些原始部落的文化中,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即使是穿衣吃饭这样自然的事情,都有一定的仪规;文化的形成是受到地域或者领域的限制的,比如“东方文化”、“企业文化”,是有一定的范围局限性的;文化的存在是人类创造、传承和传播的,如果传承这种文化的人消失了,那么这种文化也就消失了;文化的传播需要载体,载体是多样性的,可以是物化的(如语言),可以是非物化的(如服装),但是载体并不是文化本身,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象征;文化在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会发生变迁;文化不仅仅是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更重要的是内化为人们自身的一种思维方式、性情和价值观,使其成为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种存在,而不是一种刻意的行为;文化的形成需要足够多的人来参与,单单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那绝对不能称为一种文化;文化要存在一定长的时间,即使很多人都认可并执行一件事,但只是一天两天也不能称之为一种文化,只能称之为某个事件或者现象。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数学文化的性质

下一篇: 数学文化的性质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