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猜火车》:在无奈的反叛中痛苦成长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艺术百家   浏览次数:37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猜火车》:在无奈的反叛中痛苦成长[内容摘要]《猜火车》这部小成本制作曾突破了英国电影票房的纪录,观者无不为影片中的真实所

 

     《猜火车》:在无奈的反叛中痛苦成长

[内容摘要]

《猜火车》这部小成本制作曾突破了英国电影票房的纪录,观者无不为影片中的真实所震撼,同时也为导演丹尼·博伊尔超乎常人的想象力所折服。影片在描述一个吸毒青年蜕变历程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值得人深思的线索,对影片进行剖析就会发现在吸毒生活的混乱表象下,隐含着的是其实是关于成长、积极向上、情感等具美好性质的关键词。

[关键词]

《猜火车》 反叛  成长 

[故事梗概]

这是一个关于青春和成长的故事,也是一段穿越无所适从的青春期进入到成人社会的洗礼纪录。

青年马克·瑞顿和他的一群朋友一起生活在苏格兰的一间昏暗混乱的旧房子里,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绕吸毒、抢劫、打架、滥交以及无所事事。在这种暗调无光的生活中,马克周围相继发生了很多事情,朋友丹尼尔因抢劫被抓,生活健康的汤米开始沉湎于毒品,爱莉森的小女儿暴弊床头,自己在酒吧认识的女孩戴安原来是个未成年少女,接连而来的打击使马克只有用海洛因来麻醉自己,却因吸食过量被送进医院,醒来后的马克意识到原先被自己嗤之以鼻的平凡生活是自己终究要走的路,于是他在父母的帮助下戒毒,并找到了工作,开始了一段正常的生活。后来这样的生活被曾经的两个朋友贝格和西蒙打破,他再一次吸毒、倒卖毒品,不过这次不同往常,这次他是有选择和理智的,在贩毒得到一大笔钱后,他毅然地背叛了曾经的朋友们,走上了回归平凡的路。

             选择与不选择:反叛与回归的符号

影片开头与结尾的大段独白,围绕选择这个动词展开,后面缀着一长串名词:生活、工作、事业、家庭、未来以及与此生活方式相关的大电视机、洗衣机、汽车、激光唱机、健康、贷款购房、起点、朋友、运动服、皮箱、三件套西装、孩子等。巧妙之处在于,开头部分,主人公马克在数完这一长串选择之后说了一句:可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我选择了不要生活。于是以上所有的选择都变为强调相反的意思:不选择。影片最后,马克又选择了和指代大众的“你”一样,选择由工作、家庭、事业等构成的生活。从不选择到选择,这实际暗含了一个从反叛到回归的过程,究其本质,可以用这样一个图式来表示:##end##

逃避 → 成长 → 面对

                        ↑               ↑

                        反叛→尝试接受→ 回归

                        ↑               ↑

                 不选择(选择海洛因)    选择

                      ↙↓↘           ↙↓↘

                  吸毒 抢劫 偷窃   工作 家庭 未来

反叛的行为表现实质上是一种在青春时期无奈的逃避,随着时间流逝,年龄增长,躁动无知的青春逐渐褪去颜色,在情感的催化下慢慢成熟,经过了反复的尝试过程最后回归平凡生活。当马克拿着一大袋钱走在伦敦的高速路上时,他选择了和大众一样的平凡生活,此时的他已经真正成长为一个摆脱过去,敢于面对自己未来的人。选择与不选择,在这里分别凝缩为一个高度抽象化了的符号即:逃避和面对。

拨开颓废肮脏的生活表面,实际上整部影片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最初的不选择就是逃避的高度抽象。整理一下不难发现,不选择的方式就是“我选择了别的东西。理由?没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以及围绕海洛因生活的一切附属事物,抢劫、偷窃、打架、贩毒、滥交等。这些都是对社会的不屑而采取的一种另类的抗争手段,抗争什么?平庸世俗的生活。马克说:“如果维生素C不合法,我们就吸维生素C。”青春的躁动与无知,使得这群年轻人急于把自己与这个社会划清界限,又找不到合适的出口,只好封闭在自己想象的小世界里靠毒品来麻醉自己,最终变成了一种逃避。就像马克自己说的一样,这种逃避“看似简单,表面上好像是一种很容易的选择,其实不然, 这样的选择使你必须终日劳作。”于是,毒品导致了抢劫偷窃等犯罪行为,这些在不经意间实际上已经违背了他们反叛的初衷,只是他们还没有觉察到,当马克意识到这些的时候,他开始尝试戒毒回归到平凡生活。最终,马克成为第一个冲出那个封闭的想象世界的人,成功摆脱了青春的纠缠,融入到平凡的世界当中,面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带着笑容向前走。

         三次戒毒:在痛苦中成长

马克的成长过程并非按线性的流程结构顺利完成的,而是在不断的反复中曲折进行的。把马克戒毒看作是他成长的标志的话,这种反复性体现得尤为明显。

马克的戒毒过程可以分为三次。第一次戒毒很富于戏剧性,夸张地突出戒毒前的准备工作,细节被一一罗列出来,还有全片最精彩的一个片断:马克在为戒毒准备最后一次毒品,然后发生在“苏格兰最脏的厕所”里的一幕。马克为戒毒搞到两片鸦片栓剂以减轻痛苦,不料却在半路上感到腹痛想上厕所,于是就近到了一个破烂的小酒吧里,酒吧的厕所肮脏不堪,马克强忍着解决完问题突然意识到鸦片栓剂不见了,他立马转身将手伸向不堪入目的马桶。接下来的一幕极具现实主义想象风格,他居然整个人都进入到马桶里面,而马桶下方竟然是一个清澈湛蓝的水下世界。梦幻的想象世界,也是马克的心理世界,这一刻马克的心轻松自由,他的目标只有一个——找到鸦片栓剂然后把毒戒掉。也只有在此时,他才真正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暂时摆脱了青春的迷茫和躁动,瞬间看到了与自己的小世界迥异的阳光,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这是一个幸福的瞬间,同时也是一个矛盾的瞬间。因为马克的第一次戒毒本来就带有不屑的心理和很强的游戏性。这一次并不是他主动地想戒毒,这只不过他是无数次的无目的行为中的一次而已,就跟他无目的的吸毒、迷醉一样,他只是把戒毒也当作了一次游戏而已。第一次戒毒后在公园里,马克就说了这样的话:“要想克制住自己不受他们的影响,非常困难,因为他们就是你的写照。拿病小子为例,他和我同时戒毒,但他并不是想要戒,而是他不把它当回事。看他如此轻松,我觉得自己很没用。”不难看出,马克和他的伙伴们,即使戒毒都是带着满不在乎和攀比的心理去做的,戒毒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第一次戒毒后的马克和朋友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分别是和病小子在公园打狗、和斯帕德巧妙地搞砸工作面试、在酒吧看贝基打架、在火山夜总会后和女人过夜。这些“活动”没有一项和工作、家庭、生活有关。在打狗事件中,马克一枪破坏的不仅是一只狗和它的主人,真正破碎的是马克眼中容忍不下的正常生活,只有破坏才能满足他潜意识里的欲望。一切都是游戏,此时的他们还都太年轻,心里容不下“平凡”两个字。

第二次戒毒过程中,马克真正开始成长。在火山夜总会的夜晚过后,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正如划过高楼林立的城市上空的那架飞机一样,青春和狂热最终都要降落、着陆,最后归于平静。

汤米失去了爱情,斯帕德失去了尊严,马克发现自己喜欢上的竟然是一个未成年的中学生,这些挫折使他们感到失败,重新回到海洛因的生活,为了维持高昂的吸毒费用,他们偷窃、抢劫、交易药品,干各种跟吸毒有关的勾当。正当他们沉浸在毒品的迷醉中时,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曾经最健康的汤米染上了赌瘾,爱莉思的小女儿死在床头,斯帕德被抓,马克侥幸躲过了牢狱之灾。在亲人和朋友的包围之中,马克内心的痛苦达到极点。因为逃避现实而躲在毒品的虚幻世界里麻醉自己,换来的是更多无法面对的残酷事实,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只是还没有足够的能量驱使他们去面对。在经历了女婴死亡、朋友坐牢以后,马克开始绝望,麻醉的心受到震动,随着戒毒前最后一针扎入血管,马克矛盾痛苦的心理终于第一次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毒品带来的短暂的快感,现实生活中亲情、友情、爱情的宝贵,这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只要活下去,最终的归宿必然是选择后者。整个戒毒过程犹如一次洗礼,所有噩梦般的经历一一浮现——被欺骗的爱情,被遗忘的亲情,被迷失的友情,痛苦达到最大化才能冲刷到心灵底部。戒毒成功,马克终于明白了平凡生活的真谛,那就是拥有真情的美好。

第三次戒毒的行为动作在影片中并没有出现,而是隐含在马克的最终选择中,当马克走在伦敦的大桥上时,过去的一切都被抛在身后渐行渐远,包括毒品。本来第三次吸毒的意义也跟过去大相径庭,这次是为了告别过去和开始新生活而打的针。他跟朋友最后一次合伙贩毒,为了试药也为了纪念过去,毫不犹豫地将针扎向自己的胳膊,这时候的马克跟以前已经不同了,他这次选择毒品是主动的,有明确目的和对自己负责任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这样去做,这与他以前冲动盲目和为了逃避而吸毒的目的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按照情节的发展轨迹,最终他背叛了朋友,摆脱了过去,独自选择了全新的生活。

            真情:马克成长的催化剂

在这样一部充斥着毒品、犯罪的影片中,真情很容易被人忽略。一群吸毒青年的肮脏生活很难让人把它与那些代表光明和温暖的词汇联系在一起,而且除了不多的几个镜头出现马克父母外,我们也很难发现还有哪些角色能够担当起承载真情的重任。但是仔细梳理一下影片中的人物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亲情、友情、爱情在影片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影片中分量最重的是亲情,最明显的当属马克父母对马克的爱,虽然镜头不多,但是表达很到位很深刻。马克父母只出现了五次,而且全部是在第二次戒毒的过程中,此前马克实际上是忽视或者说刻意忘记父母的存在的,只有当想法逐渐改变的过程中,马克才注意到父母的重要和亲情的力量。马克的父母第一次出场是在家里的餐室,当时马克正处在第二次沉迷于毒品的时期,他本是回家取钱的,可是父亲很高兴地说:“我就知道他会回来的。”事实证明,父亲是有预见性的,他懂得儿子总有一天会成长成熟,回到他们身边。之后,父母又出现在审判马克的法庭上,庆祝马克躲过坐牢的酒吧里,以及在马克最关键的第二次戒毒时出现在马克的卧室里。这仅有的几次出场就承担起了传播亲情的作用,父母对马克表达出的爱成为马克蜕变的催化剂之一。另外还有一次母爱的表达,即斯帕德的母亲出现在庆祝马克没有坐牢的酒吧里,她甚至没有台词,只留给观众一个落寞的背影。

马克和黛安娜之间的爱情很微妙,黛安娜是一个未成年的高中女生,她以更年轻一代的身份在催化马克成长。黛安娜代表着更标新立异,更不安分的新生一代,她的出现立即使得马克变得落伍,而对潮流的不敏感正是逐渐老化的表现,“是你不年轻了,马克。世界在变,连音乐、毒品都在变。”黛安娜的一句话道破天机,她的出现催生着马克要回归生活的理想。

马克和朋友之间的友情更为复杂,他最初忠于自己的朋友,很热爱那种身处某个团体的感觉,但是最后他却背叛了自己的朋友,目的是想单独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这是马克成长过程的最佳特征。身处这个团体的时候,朋友是自己的真实写照,但同时朋友也担当了催化马克蜕变的角色。汤米堕落,斯帕德坐牢,这些发生在朋友身上的事情就如同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马克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从朋友身上他意识到了健康和生活的重要,友情成为了马克成长的又一种催化剂。

                      结语

从最初的不屑于生活到回归生活,从逃避到面对,是马克在经历了痛苦的挣扎、选择后的正确结果。如大多数人走过的人生轨迹一样,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只是在《猜火车》中,丹尼·博伊尔将马克的这个过程锐化了,一切都变得很极端。拨开表面阴暗的迷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的蜕变,尽管这个成长过程是痛苦的,但是结果很美丽。

参考文献:

1. 虞吉,《第二代码:“阐释学插叙短语”分析——经典文本第二代码阅读》,《当代电影》1994年03期;《标志阅读--电影阅读理论之二》,《当代电影》1996年04期。

 

上一篇: 《猜火车》:在无奈的反叛中痛苦成长

下一篇: 《猜火车》:在无奈的反叛中痛苦成长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