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哲学 » 正文
周氏家族家风式微的表征
 
更新日期:2019-06-21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浏览次数:38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文化传播产生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文化传播深度地卷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人类的主要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6]一个家族文化,亦或是家风的传

 
“文化传播产生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文化传播深度地卷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人类的主要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6]一个家族文化,亦或是家风的传承总是融合在家族成员的观念和日常生活生产的活动之中,其传承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家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周氏家族在现代社会体制影响下,在近几十年以来,其家族传承方式或被动、或主动地发生一些变化,家族家风显现出式微迹象。
1.传承时间的断层
家风的一个重要的传承方式就是代际传承。家族中老一辈人通过耳提面命、言传身教等方式教导下一代,这是保障家风持续传承的重要条件。“村落家族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要能持续存在,另一项首要条件就是这个群体必须居住在共同的大致有限的地域之内。”[7]在这个区域内,家中成员,特别是家中小辈们的言行举止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老一辈人与年轻人几乎朝夕相伴,因而,年长者以身作则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发挥,而且具有相同特质的族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着外界不良风气对族人的影响。而如今,周氏家族和其他家族一样,家族成员相聚时间除了传统节日“姑娘节”之外,主要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也就是说,周氏家风的传承主要是在这几个节日里发生。这无疑大大压缩了长辈对年轻人言传身教的时间与空间。此种变化给周氏家族的发展与其家风的传承带来了极大挑战。
2.周氏家族祖先祭祀活动的变化
家族祭祀活动作为一种家族文化仪式,有特定的教育意义,特别是道德教育意义。家族通过这个仪式既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之心,也强化了族人的宗族观念和道德观念,维持了家风的传承。周氏家族从形成之初至新中国成立前期,其家族从准备祭祀活动开始到活动结束自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家族祭祀活动也非常隆重。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当下,周氏家族祭祀活动已不像以往那样程序繁琐、场面宏大庄重,一切活动都依据家族的具体情况而定。家族祭祀活动是影响一个家族的发展与家风传承的重要因素,对周氏家族来说同样如此。虽然现代周氏家族祭祀活动的变化对其家族的发展来说是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并存,但中允地讲,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家风的传承。
3.周氏家族爱莲祠堂功能的变化
爱莲祠堂自建成之后便承担着祖先祭祀、教化族人、传承家风等功能。从爱莲祠堂的发展历史来看,其教育功能最为显著。如周氏家族的举人周永、诸生周子卿在“爱莲祠”内兴办爱莲书院、“进化”“保粹”诸学校。民国年间,爱莲祠由私塾改为蒙正国民基础小学。抗日战争时期,爱莲家祠成为革命工作活动的阵地,开办了抗日政工学校。建国后,爱莲家祠成为九屋区人民政府会议室和大会堂。1991年,爱莲家祠被灵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爱莲词堂又作为江头小学而存在,到21世纪,江头小学改名为美洲中心小学并且迁出爱莲祠堂,之后爱莲祠堂便成为江头村爱莲文化村旅游景点的一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光绪至民国年间,爱莲祠还承担着一个家祠要具备的基本的功能,在家族文化与家风的传承上起到主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至新中国建立期间,爱莲祠主要承担的是“革命教育功能”。而如今,爱莲祠作为旅游景点而存在,爱莲祠堂家族文化、家风传承的功能已经大大减弱,甚至是正在逐渐消解。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周氏家族家风式微的表征

下一篇: 周氏家族家风式微的表征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