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主义将团队视为在特定组织结构中的功能模块,认为团队构成、团队性质、领导风格等作为输入因素影响这种功能模块的输入,即团队创造力。[7]因此,“结构-功能”主义研究流派的学者们多基于“输入-输出”或“输入-过程-输入”的范式针对团队创造力形成机理进行研究。
由于当前团队创造力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研究主要由“结构-功能”主义主导,因此这一流派下的团队创造力形成机理研究数量比较多。团队创造力的相关研究大多数都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或是在组织中进行实地研究。[8, 9]在实验室进行的有关创造的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团队创造力相关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影响团队创造力的因素;创造力产生的过程。[8,9]通过此方法进行研究便于隔离和控制不同影响因素,得出的数据真实性、准确性较高,有利于集中观察团队的创造过程。然而,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脱离真实团队与情境,缺乏外部效度,无法完全还原团队创造的真实过程。
大多数关于团队创造力的实地研究使用调查得来的数据来对相关抽象概念进行量化,对创造力进行客观测量, [10,11]并对下属创造力进行评估。这种研究方法与以上所述的实验研究不同。因为是在真实团队中进行考察和调研,所以外部效用很好,可以如实反映团队的真实情况。但由于通常采用横截面设计,其研究结果一般不能显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自变量和因变量是同时或接近同时测量的,我们也就不能说是由于某种因素导致了另外一种因素。另外,实地研究无法绝对控制无关因素和干扰,这就可能导致对创造力的客观测量与实际存在偏差。
综上可以得出,不同的研究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研究者在选择研究方法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很多其他相关因素,如团队成员,即从事创造力工作的人员的感知能力,以及所能获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因此,建议研究者在进行团队造力的研究的过程中应使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研究,才能扬长避短,提高研究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结构-功能”主义的团队创造力形成机理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对挖掘和发现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贡献较大,但是,从研究内容来看,这一流派的研究将团队视为僵化的功能模块,单纯基于“输入-输出”或“输入-过程-输入”的范式针对团队创造力形成机理进行研究,会忽略掉团队内部创造性想法产生的信息处理过程和该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细致的问题,无法深入揭示团队创造力的形成机理。从研究方法来看,这一流派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实地研究方法,也有学者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但是案例研究方法运用相对较少,因此没有较好地利用案例研究,案例来源于实践,是对客观事实与现象全面而真实的反映,良好的运用案列分析有利于增强实证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