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在希腊文中是“Krisis”,指某一不确定的过程在演化中所发生的可供诊断的决定性时刻。今天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危机”已不仅是日常用语中的一个词,还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范畴。“危机”的意思并不只是说“情况不妙”或“情况很糟”,“危机”还有一种“启示的作用”,一种能产生“效应”的作用。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曾有三大危机之说。三大危机当中,质量危机与财政危机为国内学者所重视,道德危机却少有关注。高等教育中的道德危机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高等教育中的道德危机既有大学人道德失范的成份,但更主要的还是大学自身的信用与制度伦理的危机。由于规模的不断增大和功能的愈加复杂,科层化的组织制度最终将人性化的道德规范逐出了大学场域。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社会文化领域也难以“幸免”,道德滑坡、学术不端等问题屡见不鲜。大学学术道德弱化、失范恐怕只是社会文化领域中道德滑坡的冰山一角。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公德意识、诚信水平,教授的学术道德、责任心,学校的财务丑闻以及教育腐败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以学术失范为代表的不道德事件层出不穷,批评和嘲讽大学成了一种时尚,中国大学面临“污名化”甚至“妖魔化”的危险。
学术道德弱化、失范首先体现在教育环节。纵观国内大学,过分重视学术研究能力而学术道德素养却被明显忽视。不少教授感叹道,我们忽视了大学的学术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学术素质和学术能力。没有良好的学术素质和学术能力,你要求遵守学术纪律,就成了一句空话[傅立民等,部分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的原因探悉【J】.中国研究生,2004(5);53]。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政府相关部门颁布的法律条令和高校的课程开设中,学术道德弱化也初见端倪,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方向具有指导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大学学术教育就有了重“智”轻“德”的怪像。国内高校一般并未设置学术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缺乏对学生的学术规范训练,学术失范行为鸡毛一地。学术道德教育环节弱化是造成学术道德危机的重要因素,也已是学界必须正视的问题。
学术人的学术越轨行为是主要的学术道德问题。伪造、篡改实验数据泛滥成灾,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比比皆是、学术评价标准模糊不清、学术奖励制度有失公允等,学术生态已不堪重负。近年来,中国学术界的丑闻屡见不鲜,大学学术圣洁之地遭腐败之风的侵蚀。种种失范现象表明中国学术道德危机四伏,有“学术殿堂”之称的大学离我们越来越远。
现实如此,但仍阻挡不了学术人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曾是一代代学术人对学术道德最高境界的追求。崇尚学术道德、追求学术自由独立、培养学术精神,这是每个学术人跻身学术殿堂的理想境界。由此可见,化解学术道德危机是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大学鸿沟的重要手段,是营造理想学术环境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中世纪大学曾经是道德至上主义,近代早期的大学开始出现些许的道德瑕疵,稍后通过高等教育近代化,近代大学最终完成了道德的祛魅过程。现代大学在道德上的污点逐渐增多,由于责任心的丧失和信任感的缺乏,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现代性道德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中愈演愈烈的道德失范使得现代大学的道德危机最终演变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关注的公共话题。把脉大学学术道德危机,不难发现,大学学术道德危机的出现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但也离不开外因的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