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哲学 » 正文
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交往
 
更新日期:2019-06-24   来源:教育探索   浏览次数:22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尊崇百善孝为先,倡导孝文化父母与子女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的第一个也是最持久、最重要的亲密关系,会终其一生,且关乎到个人主观幸福感的高低。如

 
(一)尊崇“百善孝为先”,倡导“孝文化”
父母与子女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的第一个也是最持久、最重要的亲密关系,会终其一生,且关乎到个人主观幸福感的高低。如何处理这种源于血缘的人际关系呢?在《论语》中,孔子给出了指导。论孝,问孝主要放在第一二篇,可见孝的重要地位。至于孝的表现,总原则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所谓“生事之以礼”绝不只是形式上合于礼。孔子强调发自内心的敬,不仅内心要敬,在态度上还要和颜悦色,不能让年迈父母看自己的脸色小心翼翼行事。这一点可以在子夏问孝时体现出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孔子曾在在《礼记》中说:“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儿女应真诚地体贴父母,冬天使他们温暖,夏天使他们凉快,要早晚看望,悉心赡养。讲孝道,首先要养亲,不养亲,儒佛都认为“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孝立国”,“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我国伦理型文化的基石,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文化资源[3]。有研究表明,子女的孝顺与老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成正相关;当前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若人们能够发扬“孝文化”,让老人居家养老,享受天伦之乐,多一些精神慰藉,改善其身心关系,倡导“积极老龄化”“无龄化”,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预防由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老年抑郁症、老年痴呆及心身疾病,增加老年人寿命。从大的方面讲,可以节约国家在医疗事业方面的开支,降低国家的养老压力;小而言之,在家庭中,不仅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更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虽然“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但对于日常经验引发的问题,应该“凡事要好,需问三老”,让老年人有价值感,心态乐观开朗,身体棒棒,这样才能发挥余热,从而降低成年子女的养老压力。
总之,尊重老年人,倡导孝文化,使老年群体有一个健康的身心,积极的认知,这样可以减少医患、家庭和社会在经济、心理、时间、精力四方面的负担,更好地解决当前的养老问题。我们既要弘扬传统孝顺观念中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部分,还需要辅之以法律规范。
(二)识别真伪朋友,交往诚信诤友
按照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朋友是除了父母,兄弟姐妹之外的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文化背景,“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即朋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也力主广泛交友,和睦相处,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朋友的影响可能有两种:损与益,交友的目的在于“以友辅仁”,因此必须择友。如何识别真正的友谊,我们还要回到孔子那里去找寻识人的慧眼:“无有不如己者”(《论语·子罕》)。恰如我们今天都想结交一个有正能量、积极乐观,诚信待人的“益友”,而不是消耗自己能量的“损友”。
如何识友?“听其言而观其行”即可,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意思是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于什么,这样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了。“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就是依靠他人但不忘亲朋古旧,这样的人也就可以结交,也就是我们今天歌词里“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分析人的过错,也是了解人的一个办法。“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意识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犯什么样的过错,因此考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正如宋代程颐说:“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朱子集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交往

下一篇: 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交往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