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互联网+”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更新日期:2019-06-24   来源:高教探索   浏览次数:17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帮助学生按照社会的需要,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科学设计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其实现路径,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帮助学生按照社会的需要,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科学设计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其实现路径,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育人目标[3]。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面向全体学生普及职业生涯教育知识,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帮助学生掌握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第二,面向具有个性化需求的学生进行个案咨询,解答学生在生涯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困惑,为学生努力达到生涯目标提供帮助。“互联网+”职业生涯教育除了常规的课堂学习、个案咨询等形式以外,更多地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进行网上微课程教学、网上自我测评、网上咨询辅导、网上交流讨论等,可以联动教学的第一课堂、实践的第二课堂、网络的第三课堂,调动校内外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学习理解生涯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际。“互联网+”职业生涯教育的优势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互联网+”职业生涯教育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有利于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是新任务、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要求”[4]。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浏览新闻资讯、进行社交活动,即使在课堂中也有不少学生喜欢“刷手机”,导致传统的课堂讲授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互联网+”职业生涯教育适应当代大学生乐于使用网络的行为习惯,将一定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展现、传播,学生可以利用等公交、乘地铁等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复习,正是在新背景、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而采取的新方法、新举措。
(二)“互联网+”职业生涯教育能够联动教学的第一课堂、实践的第二课堂、网络的第三课堂,有利于发挥“三个课堂”的协同育人功能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学术界一般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作为第一课堂,课外的实践活动作为第二课堂,近年来又有学者将网络平台称作第三课堂。在传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中,任课教师开展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以辅导员为代表的学生工作人员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对于第三课堂的网络平台往往涉及较少,事实上,三个课堂相互割裂、各自为政,协同育人效果不充分、不明显。“互联网+”职业生涯教育将部分课堂讲授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呈现,师生可以通过对应的网络社区进行讨论互动并且预约线下咨询,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而且也是对于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加强,有利于三个课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互联网+”职业生涯教育能够调动校内外多方教育资源,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5]。“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分别从育人的实施者、时间段、空间范围等不同维度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育人系统,着重强调育人的整体性和广泛性。“互联网+”职业生涯教育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将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朋辈导生等校内外教育资源引入职业生涯教育范畴,发挥其在专业学习、行业发展、职场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优势,从而打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立体化育人模式。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互联网+”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下一篇: “互联网+”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