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国情政治的认识不足
1.对历史和国情缺乏足够的认识。目前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多数为80、90后。这些高校辅导员生长在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物质丰富的时代,没有经历过供需矛盾紧张、凭票供应年代的他们很难理解新中国发展至今所曾经面临过的困难和抉择;对于生长在市场经济时代的高校辅导员而言,缺乏对计划经济的体验和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不够;对于生长在城市里的高校辅导员而言,对农村的过去和现状缺少了解;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刚毕业便进校工作,从未离开过高校,也未经过社会的历练,直接从被教育者成为教育者,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积累;和平的生活、学习环境和丰富的物质环境,使得许多高校辅导员缺少实干思想和居安思危意识……以上情况导致高校辅导员普遍对历史和国情缺乏足够认识,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不接地气,不能现身说法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2.对政治和政策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高校辅导员只顾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天。除自身业务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外,对最新政治和政策动向,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内涵缺乏主动了解的动力,对“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学习和落实不到位;即使去学习和落实,也只是为了应付急需完成的任务,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这样的高校辅导员,不仅难以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做不到“立德树人”,甚至会把“好经念歪”,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不定时炸弹”。比如,部分高校辅导员因为学习不够,使得政治敏锐性不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执政党地位的取得缺乏正确认识,对有关党和国家的不实新闻不仅不能旗帜鲜明地反对,甚至进行传播;部分高校辅导员对我国当前的民族和宗教问题缺乏了解,也缺乏对《宗教事务条例》等相关材料的学习,导致在处理涉及学生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时方式和方法欠妥。再比如,随着国人了解世界的机会增多、方式多样化,出国旅游、留学已成常态,许多高校在校学生都有过出国的经历。这些经历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会使学生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直观和全面地对比。如果高校辅导员政治敏锐性不强,不能及时地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客观和批判性地分析、引导和教育,那么对比的结果很有可能出现错误性地偏差,使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动摇。
(二)对自身情况认识不足
1.对自身定位缺乏足够的认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专职辅导员是指在院(系)专职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高等学校应当制定专门办法和激励保障机制,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虽然要求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保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部分辅导员责任意识不够,对自身“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定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影响了相对稳定性的实现。比如,随着新进人员更加学术化和高层次化,高校机关等各部门难以补充人员,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人员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年轻且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便成为各职能部门补充“新鲜血液”的主要途径。但部分高校辅导员不安于“专业化”和“职业化”,对这些“老实人”才干的事不屑一顾;不注重在基层工作时口碑和能力的积累,而把尽快调动到重要部门视为职务晋升的“捷径”;不愿意踏实做好本职工作,而更热衷于“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把本职工作视为到重要部门的“跳板”;热衷于找“门路”,以实现调动的目的,有时甚至影响到学院的内部团结和政治氛围。再比如,部分从基层辅导员中成长起来,成为基层党委副书记这一领导干部角色的高校辅导员,因为长期从事基层辅导员的工作,不注重积累和学习,加之角色转换不及时,缺少领导干部应有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缺乏从领导干部的高度看待和统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只能成为“加大号”的基层辅导员。
2.对自身不足缺乏足够的认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但作为基层工作人员的高校辅导员普遍缺乏管理人员,特别是在党政机关工作的普通干部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