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清城市形象的内涵、非遗与城市形象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城市形象塑造的作用机制对于探讨非遗作用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相关文献回顾
1.城市形象的表征要素研究
对于城市形象这一概念范围的界定,不同的学者关注的角度不一。从单一角度来定义城市形象,刘卫东认为,“城市的形象就是城市景观特色”。[1](P23)李广斌,王勇,袁中金则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内在特色的外在艺术表现,集中反映出城市整体的素质、品味和文化”。[2](P80)从多维角度来定义城市形象,叶南客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外观和内在气质的结合,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准的有机统一体”。[3](P54)朱占峰等从内容层面入手,认为城市形象的内涵应该涉及一个城市的历史沿革、自然风貌、文化遗产、精神传承等文化表现,也应涉及城市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模式等经济表现。[4](P119)程馨认为,城市形象是由城市视觉形象、城市行为形象和城市理念形象三个基本要素构成。[5](P144)刘卫东与李广斌等人分别从城市景观特色和城市内在特色入手对城市形象进行定义,角度较为单一,对城市形象概念的诠释不够全面。而叶南客、程馨和朱占峰等人则基本从城市的内在与外现的双重角度对城市形象进行了概念界定,角度进一步拓宽,概念范围也更加饱满。从以上学者对于城市形象概念的界定中可发现得出,城市景观、文化遗产、经济水平等均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同时城市中的市民行为、道德品格等是影响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城市形象是城市内在与外在总体特征和风格的有机统一,与城市中一切显性与隐性物质联系紧密。城市的内在性格主要通过市民的道德品格、行为举止等来反映,城市外观主要通过城市文化景观、空间节点等来体现。
2.非遗对城市形象的作用研究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非遗有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崔丽莎从文化的角度认为,“不同区域的人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式,且文化具有难以被复制和移植的特性,城市在塑造品牌形象时就可以从文化的视角对城市进行品牌的内涵挖掘和形象塑造”。[6](P77)郭亮,樊纪相从城市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灵魂和支柱,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地域性特征使城市形象在塑造的过程中形成特色,是城市参与竞争的锐利武器”。[7](P118)从非遗与城市形象关系的角度出发,梁笑梅认为,“非遗是城市的文化底蕴,直接构成城市形象,直接影响城市的文化格调”。[8](P76)陈日红认为,非遗既是城市的文化基因,也是城市形象的文化符号,传播城市形象有助于宣传城市人文精神,塑造城市品牌,延续城市文脉。[9](P1)王琦认为,非遗可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提供多种可能,主要从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扩大文化产业领域、凸显城市精神品质等方面展开讨论;[10](P34)崔丽莎和郭亮等从城市文化角度出发论证了其对城市的巨大裨益,有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梁笑梅论证了非遗与城市形象的正向促进关系,陈日红和王琦分析了非遗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具体对策及路径。综上所述,非遗在推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凸显城市精神品质等,但是目前对于非遗如何促进城市形象塑造的路径及对策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