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潮是“反映在特定环境中的人们的某些利益或要求并且对社会生活有着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 《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第二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765-766页]通俗的说,它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以一定时代社会心理或理论体系为依据的出于一定目的性而产出的对于社会问题的或社会现象的思想倾向。与社会心理的自在性和无意识性不同,社会思潮具有自觉性和主观臆断性。
社会思潮是一种重要而又复杂的社会意识,源于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问题。它由一定的社会心理高度系统化、体系化产生,反映了一部分社会群体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及对事件的解读方式。其中又包含着人们的思想倾向和心理需求,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同时又会影响、改变或衍生新的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的主体特性是社会性,它代表着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心理诉求。“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让自己出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其核心。社会思潮代表着的是特定的阶层、阶级和某些社会团体、组织集团的利益价值取向。“思潮”的概念中包含着“潮”的动态,是社会意识的活动形态,人们认识的变化和社会矛盾的发展都会给思潮带来起伏涌动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把握和认识社会现实条件和物质基础才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条件和依据。
从社会存在的角度出发,对社会思潮的分类有以下两种:一是由理论引导的社会思潮,这类社会思潮既有理论作为主体,又围绕着对于理论的探究、理解和发展,运用理论对当下社会事件、社会形态等进行分析解读。该类社会思潮的受众主要是社会的管理者、活跃的思想者和探究学者,即社会精英群体;另一种社会思潮则是由群众社会心理产生,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解读来表达社会心理。这类思潮产生于大众群体,在归因心理和诉求表达的推力作用下,在对社会事件的解读中表达一种广泛的社会认识。在信息时代网络科技与自媒体迅速发展和“碎片化阅读”、“快餐式评论”的条件下,影响更加的广泛。与以一定理论为核心反映和引领社会心理的思潮,即与代表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思潮不同,这类思潮以群众心理为主体,代表了对整个社会现象及其某些方面的利益立场和心理诉求。在通俗化和趣味性特点的影响下,这类思潮更易广泛传播且为人接受,同时产生崭新的引人注目的影响。
阴谋论社会思潮是以社会心理为导向的倾向性思潮。阴谋论被定义为对于社会现象、社会发展进程背后的“阴谋化”的解释,即忽略表象和内在逻辑联系,以“揭秘背后阴谋”的视角对事件进行解读的方法体系。对于新兴的阴谋论思潮,国外学者将其定义为“由某类人群定期围绕一些隐藏的、恶毒的团体秘密以延续政治阴谋以便表达其心理诉求、实现其政治阴谋的夸张叙事。例如,在社会事件发生后,该类思潮倾向于忽视事件本质,一本正经且言之凿凿地表达“始作俑者是他”的论断,并且建立其自身逻辑进行自圆其说,即使日后事件真相随着客观合理地调查发展逐渐浮出水面,阴谋论的追随者仍旧会相信“所谓被披露的真相是对真实的一种掩盖”。这种看似毫无逻辑的解释并没有因其脱离客观存在和逻辑辨证而消失殆尽,相反,在信息源多样变化和自媒体迅速壮大的今日,对于社会猎奇心理和发散思维的膨胀,阴谋论的认知满足了大众对于社会事件的反传统认知,即在既定事实下多种可能性,甚至是最“荒诞”、最不可思议的可能性,而被很多人追捧,成为一种具有极强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社会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