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艺术特点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戏剧艺术   浏览次数:31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艺术特点摘要:艺术歌曲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成为音乐表演舞台的主要表现形式。本文从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

 

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艺术特点

摘 要:艺术歌曲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成为音乐表演舞台的主要表现形式。本文从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艺术歌曲的表情性、戏剧性、技巧性等艺术特点作剖析,对理解、表现艺术歌曲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艺术歌曲 发展 表现 特点

艺术歌曲是音乐舞台上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艺术歌曲是一种由专业作曲家创作且与民歌相区别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裁。”[1]而《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则将艺术歌曲阐释为“他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普遍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它的特点是歌词较多采用著名诗歌,着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手法比较复杂,伴奏占有重要的地位。”[2] 我们由此得知艺术歌曲是由诗歌和音乐旋律与相对独立的伴奏构成的具有较高艺术品位和较高作曲技巧的歌曲体裁。

一、艺术歌曲的起源

在音乐发展历史中,艺术歌曲可追溯到有四百年历史的歌剧艺术中,特别是近两百多年的艺术歌曲可以与交响乐、歌剧向媲美,已成为专业音乐领域中具有深厚艺术造诣的音乐品类。艺术歌曲这种独立的歌曲形式,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物,它与歌剧中的咏叹调有相似之处,采用独白的形式来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所不同的是它一般都出现在音乐会(室内乐)舞台,所以艺术歌曲是一种专业性、室内性、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产物。艺术歌曲的艺术性,主要在于它的抒情性、戏剧性,以及对作品内涵淋漓尽致的表达,以致形成一种庄重而高雅的欣赏氛围。

艺术歌曲最早产于德国,按德语的译音是浪漫歌曲的意思。它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两个条件,首先主要由于当时(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大量出现,要求有更为精致、完美的音乐形式予以配合,而由此产生注重情感抒发,更具艺术水准和表现技巧的艺术歌曲。早期的艺术歌曲较多采用歌德、海涅、席勒等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名诗不但能唤起听众的心灵共鸣,也给作曲家和歌唱家的音乐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灵感。正如艺术歌曲大师雨果.沃尔夫所说:“艺术歌曲是诗歌与音乐的融合,对作曲家来讲诗歌永远是音乐灵感的源泉”。[3]所以在一定层度上是诗歌推动了艺术歌曲的发展。其次是由于当时钢琴伴奏的成熟,当时艺术歌曲的伴奏都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作曲家采用多种手法烘托和丰富音乐的表现,并在和声织体或转调运用上大胆尝试,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end##

二、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艺术歌曲传入我国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它的发展历史并不长,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首先是二十世纪初我国一批在国外有专业音乐学习经历的音乐家,将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引入我国,并尝试欧洲的技法,创作中国风格的作品。他们注重作品中调性关系、曲式结构与歌词的人文内涵的协调,特别是对艺术歌曲民族风格的融合具有开拓性。其次是国内一批有艺术才华的作曲家他们以对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的借鉴学习,大胆探索欧洲表现手法与传统中国文化的结合,创作了一批能体现民族性、时代性的作品,使艺术歌曲的创作逐渐走向多元化、成熟化。

20世纪二十年代我国出现了不少用古诗、古曲改编的歌曲,也有不少作曲家(包括一些学过西洋作曲手法的作曲家)都写过优秀的艺术歌曲。比如古曲《阳关三叠》(王维词);刘雪庵的《红豆词》(曹雪芹词);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作词);青主的《我住长江头》(李之仪词)、《大江东去》(苏轼词);黄自的《玫瑰三愿》(龙七词)等等。这些作品注重词、曲的完美结合,大多具有抒情优美、委婉流畅的旋律,较好的表现出这个时期知识分子富于幻想、含蓄而隽咏,具有温文尔雅的造型,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主义色彩。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张寒辉作词作曲的《松花江上》;冼星海的《黄河颂》、《黄河怨》(光未然词);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田汉词);贺绿汀的《嘉陵江上》(端木蕻良词);陆华柏的《故乡》(张帆词);夏之秋的《思乡曲》(戴天道词)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艺术歌曲,虽然表现的是抗战的主题,但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其特点是音乐富有戏剧性对比,旋律气势雄壮,激情满怀,深刻揭示了歌词的内涵,将具有宣叙性的诗歌有机地融入音乐旋律,在音乐结构以及节奏的对比、变化上都进行了精心设计,真实地再现了苦难的生活原型,也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

新中国诞生后,由于政治、文化艺术环境的改变,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呈现出进一步的吸收和融合,音乐创作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表现题材更为丰富,艺术风格更加多样。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描写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歌曲,描写人民群众火热的劳动生活和真实的情感。特别是我国一批专业音乐家深入到基层或少数民族地区,收集和整理民族民间音乐,用丰富的民歌改编,或用地方民歌素材以及民族民间音调创作了一大批艺术歌曲。它们形式多样,从而使艺术歌曲更具有民族性,更贴近生活,更能受民众所喜爱。比如由刘炽作曲的《祖国颂》、吕远作词、曲的《克拉玛依之歌》、罗宗贤的《岩口滴水》(任萍、田川作词)、方韧作曲《我站在铁索脚上》(顾工作词)、丁善德编曲的《想亲娘》、黎英海改编的塔塔尔族民歌《在银色月光下》、汪云才改编的赫哲族民歌《乌苏里江》(乌白辛、王双印作词)等等。这些作品的歌词都是精美的诗篇,非常简朴,精炼。音乐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形象十分鲜明生动,演唱中能使人触景生情,有悠扬的歌声与天地共鸣,在山光水色中回荡之感。这些作品的出现不但为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中不同歌唱方法提供了解决民族性的有利条件,也为古老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这一时期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成为我国艺术歌曲的经典,被歌唱家和各族人民世代传唱,经久不衰。

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国进入“文化革命”时期,音乐创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歌曲创作呈现出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特点,绝大多数都是进行曲(队列歌曲)和颂歌性歌曲。其中由田光、傅晶作曲的《北京颂歌》(洪源词);施光南的《周总理,您在哪里?》(柯岩词)等作品,是这一时期优秀艺术歌曲的佳作。

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的开放也使文化得到大发展。歌曲的创作主要以抒情歌曲为主,比如施光南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瞿琮词)、《我的祖国妈妈》;郑秋枫的《我爱你,中国》(瞿琮词)、《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瞿琮词);敖昌群的《我爱你!中华》(苏阿芒词);谷建芬的《那就是我》(晓光词);徐肇基的《生命之星》(王健词);尚德义的《牧笛》、《七月的草原》;朱嘉琪的《古老的歌》(王持久词);以及近期由徐沛东创作的《我像雪花天上来》(晓光词)等等,题材内容非常广泛,精品璀璨。这些作品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人们丰富的生活,抒发了人们真挚的情感,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不论从表现手法或是歌唱技巧的要求上,都将艺术歌曲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也为声乐艺术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三、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

我国艺术歌曲表现的体裁丰富,较多是词、曲家紧跟时代脉搏创作;有的是对民族原始民歌的改编、润色;也有的是优秀电影、戏剧、舞蹈剧目的插曲。艺术风格既具有多样性,也具有统一性,多样性表现出众多优秀作曲家鲜明的个人风格,统一性则表现在风格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上。创作手法上既有用传统作曲技法与现代技法的结合,也有对民间歌曲的改编和民族作曲技法创作的作品。在借鉴西洋和现代技法的同时,也很好地兼顾了民族的风格特点,使作品既呈现出多采的民族韵味,内涵丰富,而音调感人。特别是这些艺术歌曲是文学与音乐、人声与器乐的珠联璧合,词、曲都具有文字精美、格调高雅、形象生动的特点。音乐旋律与诗歌都能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极具艺术性。其特点有

(1)表情性:由于艺术歌曲的词、曲都精致优美,诗意浓浓,情意绵绵,内涵深刻,能给人以无限遐想。艺术歌曲既给人以听觉的美感,也陶冶人的情操。美学家称艺术歌曲是“用音乐写成的抒情诗”,所以抒情性就成了艺术歌曲创作和艺术表现最需要体现的素质。

我国艺术歌曲较多是抒情歌曲,歌词有的是生动形象的比喻;有的是写景喻情;有的直接抒发内心的激情,也有的将情与景融汇一体,表现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些艺术歌曲的音乐特点丰富多彩,有的情绪奔放,有的深情内在,有的亲切委婉,也有的轻快活泼,主要是由于表现题材的广泛性。既有抒展、宽广而富有歌唱性;也有的流畅、活泼而富有炽烈性。比如歌曲《那就是我》(晓光作词、谷建芬作曲)歌词借景抒情,富有田园诗意味,语言质朴,内涵深刻,意境深远。音乐表现出深远而细腻,情感起伏跌宕,旋律色彩变化丰富。要求歌唱者表达真挚而情感浓烈,将歌曲表现出的情、声、气、字都完美融合,声音有控制,使歌声极富感染力。

(2)戏剧性:我国较多的艺术歌曲词、曲具有叙事、描绘性,具有较强的对比性和造型性。歌词较多具有情节描写,有的是将叙事与抒情交织。音乐结构较复杂,富有层次,旋律常用的是波浪进行和直线进行,跳越与平稳交替进行。歌曲的速度和力度都变化多样,强弱分明交替呈现,规律不突出,节拍形式多样,较多采用多种节奏,强调对作品表现的细腻和完整性。

比如歌曲《我站在铁索脚上》(顾工作词、方韧作曲)。这是一首优秀的女高音独唱歌曲,歌词有叙事情节,富有戏剧化对比,具有刚劲、豪迈的精神气质。全曲可分为三个乐段或层次,第一段描述“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感受,音乐富于描绘,歌词中“桥”、“摇”等字用附点音符连接,有摇晃的感觉,形象生动,乐曲中三连音和旋律的上下流动,仿佛造成波涛滚滚的气势。第二段是以起伏滚动的节奏,造成当年激烈战斗,勇士们拼命搏杀,保卫铁索桥的场景,急促的速度和渐强的力度将情绪推向高潮。第二段的后半段描写了人民对先烈的缅怀,音乐由激烈转为舒缓、流动,表现出人们在勇士战斗的地方,追忆历史的情景,速度和力度都极富对比、变化。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变化,内容、情绪也在前面段落的铺垫之下充满激情,力度、速度、音量、音色都更富有激情,以至达到情绪的最高点。演唱这类作品,首先要歌唱者对歌曲作全面地了解、分析,注意歌曲结构,唱出情绪发展的层次感,声音有力度的对比和控制。

(3)技巧性:现代艺术歌曲的发展还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技巧性,不但完美地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内容,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声乐技巧的丰富性和规范性,使声乐艺术得到更好地发展。我国艺术歌曲形成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为了抒发情感和情节造型的需要有的作品的音域适中,演唱时都在歌唱者最美好的音域中,往往不需要将高音唱得很辉煌,而要求歌唱展现自然、纯净的音色,秀美而感人,强调对作品艺术表现的流畅性和完美性;有的艺术歌曲则由于表现的内容情感奔放,旋律跨度大而音域宽广,要求演唱者要有高超的技巧,有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和对比,情感真挚,语言表达要真切感人。比如歌曲《七月的草原》(宋斌廷词、尚德义作曲)歌词具有描绘性,生动活泼,语气具有丰富的表情,借用衬词来加强情感色彩,极富歌唱性。歌曲旋律热情奔放,流畅而优美。

(4)完整性:外国艺术歌曲较多采用钢琴伴奏,强调歌唱与伴奏造型的完整性。注重钢琴伴奏对旋律的补充和深化,使旋律更富有歌唱性,形象生动。所采用的钢琴伴奏部分也不同于一般歌曲的伴奏,仅仅是旋律的衬托或旋律表现的背景。不仅用伴奏来带动歌唱者的表现,而且在节奏、和声、情绪、意境等方面都赋予更丰富的内涵,是作曲家表达深刻情感内容与歌唱旋律整体构思。往往利用丰富的节奏音型和音区、音色的对比来表现诗的语言,十分注重描绘、渲染诗词的意境和形象。我国的艺术歌曲较多采用钢琴伴奏,运用具有民族特色的配器手法,对气氛的烘托,主题的深化,意境的渲染起了非常好的修饰作用,具有极高的艺术品味。不少作品虽没采用钢琴伴奏,作曲家也十分注重伴奏的编配,使作品内涵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

由于我国的艺术歌曲题材广泛,制作精良,已成为歌唱舞台艺术表现的主要选择内容。艺术歌曲对歌唱艺术的审美规范和技巧的发展起着一个极好的导向作用,对歌唱者唱功的磨练以及艺术表现能力的完善是十分有益的。演唱艺术歌曲要求歌唱者全面的音乐修养,技巧运用较复杂,既细致,又要灵活,感情表达却要求细腻而深刻。歌唱者在对歌曲的二度创造中,首先要遵循的原则是忠实于原作,按照作品原有的风格进行演唱,使歌唱者与欣赏者都能从作品中理解到词、曲作者艺术的构思和表达的内涵,表现出作品特有的意味等。“风格纯正的音乐表演,将使人类历史上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放射出它们本来的光彩,以他们各自独具的艺术特色和美的魅力而永世流芳。”[4]

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是歌唱艺术创造的基础,能准确地抓住作品中的节奏形态,旋律发展的特点以及乐谱中力度、速度术语所蕴含的特殊意义。将作品的词、曲意蕴与自己的歌唱表现高度融合,借助自身丰富的生活积累,力求准确表现作品的精神实质。艺术歌曲要求歌唱者真正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歌唱,调动自己所有的技巧和智慧去精心塑造作品所表现的意境和形象,才能使作品表现出感人的魅力。

注释:

[1](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124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37页

[3]刘式《音乐名言》中国音乐[j] 1993、4期67页

[4] 张前《音乐二度创作的美学思考—音乐论文集》[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上一篇: 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艺术特点

下一篇: 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艺术特点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